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路径与方略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路径与方略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应继续冷战结束以来积极融入国际机制的过程,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以服务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谋划;促进国际机制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使之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特别是中国自身的利益发展。对待国际机制中的不合理现象,中国应该摒弃一味指责的做法,而是要通过建设性地参与,循序渐进地对国际机制的相关规则加以影响和改进,使其逐渐向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路径与方略

(一)继续坚持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战略

历史实践证明,选择置身事外,做国际机制挑战者是得不偿失的;而选择消极参与的方式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现在和长远的战略利益和目标都不允许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消极作为;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也绝对不能再次错过,必须抓住时机,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应继续冷战结束以来积极融入国际机制的过程,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以服务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谋划;促进国际机制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使之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特别是中国自身的利益发展。

(二)在国际机制的平台上促进和平发展

在国际政治机制方面,中国应继续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国际社会中倡导民主、和睦、协作和共赢的精神,在国际交往中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继续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国际经济机制方面,继续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推动完善国际贸易金融机制,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海外利益;在国际安全机制上,积极参与并与各国展开充分交流,倡导新安全观,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家环境。

坚持和平发展战略,还应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在国际机制中应该发挥更为建设性的作用,在利益相关和能力范围内,通过国际机制争取更多的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讨论和协商,更多地参与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处理。对待国际机制中的不合理现象,中国应该摒弃一味指责的做法,而是要通过建设性地参与,循序渐进地对国际机制的相关规则加以影响和改进,使其逐渐向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立足亚洲并积极发挥在区域性国际机制中的作用

东亚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利益比较集中的地区,但是东亚各国却在这些方面的一体化程度很低,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体化将是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国和东盟的努力下,东亚合作现在正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无论是在“10+1”还是“10+3”中,中国都是重要角色。但是,东亚地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南海争端、台湾问题、朝核问题等悬而未决,再加上东亚实力最强的中日韩三国之间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都为东亚一体化造成了障碍。对此,中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坚持“求同存异”和“互利共赢”,妥善处理各种摩擦和矛盾,倡导东亚的团结和互助,争取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上发挥主导作用。

【注释】

[1][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 页。

[2]郭洁敏:《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3页。

[3]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New York:Basic Books, 1990, p28.

[4]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 12页。

[5][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6]俞正:《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7]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载《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第91—96页。

[8]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2—394页。

[9]姜奇平:《软实力的后现代意义认同的力量》,载《信息空间》2004年第8期,第44—51页。

[10]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载《世纪行》2007年第6期,第42—43页。

[11]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第24—29页。

[12]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载《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16页。

[13]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研究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二——国家软实力》,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66896/10030115.html)

[14]俞可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5]龚铁鹰:《论软权力的维度》,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第16—22页。

[16]郭学堂:《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理论和对策新思考——兼论中国的公共外交》,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26页。

[17]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5—27页;2007年第3期,第37—46页。

[18]赵磊:《理解中国软实力三个维度:文化外交、多边外交、对外援助政策》,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学术评论卷第5期,第150—157页。

[19]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0]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21]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22]孟晓驷:《锦上添花:“文化外交”的使命》,载《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

[23]李智:《文化外交—— 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4]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25][印]基尚·拉纳著,罗松涛、邱敬译:《双边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6]孙家正主编:《中国文化年鉴(2000)》,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27]中国教育部:《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中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2/131117.html)。

[28][美]傅立民著,刘晓红译:《论实力: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9]《关于孔子学院》,国家汉办(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30]《中国已正式开放海外文化中心9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7/c_121636 654.htm),2011年7月7日。

[31]张桂珍等著:《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32]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载《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第11—12页。

[33]李智:《论文化外交对国家国际威望树立的作用》,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10期,第93页。(www.xing528.com)

[34]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说谈话录》,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35]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36]金鑫:《关于开拓新世纪我国多边外交工作的几点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36页。

[37][美]约翰·鲁杰主编,苏长和等译:《多边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38]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上),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668—669页。

[39]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15页。

[40]James P. Mudoon jr.: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Today. Westview Press 1999,p202—209.

[41]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58页。

[42]倪世雄、王义桅主编:《中美国家利益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3]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58页。

[44]尹应凯:《国际经贸中多边主义与地区主义共生现象》,载《对外经贸实务》2001年第3期,第25页。

[45]王逸舟:《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与平衡》,见杨福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46]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59页。

[47]《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07/content_3056686.htm),2005年6月7日。

[48]《解放军总长:中国将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01/2946959.shtml),2011年4月1日。

[49]姜文仙、许娇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第54页。

[50]《2010年1—12月我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http://yzs.mofcom.gov.cn/aarticle/g/date/n/201101/20110107385479.html),2011年1月。

[5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52]雷兴长:《论90年代中国多边首脑外交》,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85页。

[53]《从数字看中国民间外交成果》,《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09/29/content_ 6146197.htm),2007年9月29日。

[54]《议会外交:全方位对外交往格局》,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9/10/content_18501022.htm),2009年9月10日。

[55]汪段泳、苏长和主编:《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报告(2008-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56]John White,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 London: Bodley Head,1974,p7.

[57]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2011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wgk/2011-04/21/content_1850553.htm)。

[59]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21-722页。

[60]孙露晞:《从国家利益视野下看中国建国以来的对外援助政策》,载《时代金融》2007年第11期,第9页。

[61]孙露晞:《从国家利益视野下看中国建国以来的对外援助政策》,载《时代金融》2007年第11期,第10页。

[62]杨福昌:《发展中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第20页。

[63]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64]《2011年1-12月我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中国商务部亚洲司(http://yzs.mofcom.gov.cn/aarticle/g/date/p/201202/20120207946820.html),2012年2月;《2011年中非贸易额突破1600亿美元》,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tazixun/201202/9217_1.html),2012年2月。

[65]唐昊:《从国家战略层面布局中国海外利益》,南方报业网(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4/25/content_23170034.htm),2011年4月25日。

[66]Stephen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67]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376页。

[68]简军波、丁冬汉:《国际机制的功能与道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第 15页。

[69]门洪华:《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7—20页。

[70]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第47页。

[71]门洪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81页。

[72]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第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