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问题由来及历史背景

台湾问题由来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介入有关。1954年7月,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并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表示不承认美国的军事干涉,并且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坚定决心。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所谓条约的非法性。195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问题的国际国内、岛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台湾问题由来及历史背景

古代称台湾为夷洲或流求、流球、琉球等。一般认为,比较明确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公元230年,三国孙吴政权派兵至当时的“夷洲”;隋朝政府曾三次出师“流求”,“流求”归顺隋朝,但隋政府并无进一步的经营;宋朝政府派兵驻守澎湖,并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16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增兵澎湖;清朝政府派人丈量台湾、绘制地图,设立“台湾府”等行政机构,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并将台湾作为官方统一名称。1885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中国政府最早并且长期地对台湾行使了主权,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开拓台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而后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在台湾的发展过程中,也曾遭受殖民侵略。明朝时,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就分别入侵台湾,后来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清朝时,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氏政权末期同清政府持对峙状态,后战败给施琅率领的清军,台湾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然而,1895年清政府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的投降条款都表明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介入有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当时的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蒋介石认为台湾进可攻、退可守,凭借台湾海峡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春,以代总统李宗仁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派出代表与共产党在北平进行最后的和平谈判。但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以破裂而告终。

(一)中国共产党人探求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12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1954年7月,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并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表示不承认美国的军事干涉,并且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坚定决心。同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所谓条约的非法性。

195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问题的国际国内、岛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变化。就国际形势而言,一方面亚太地区国家寻求和平的呼声高涨,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台海形势,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另一方面,美国的干涉确实使台海问题变得复杂化。就国内而言,当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与此同时,台湾岛内美蒋之间的合作也出现了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政策,逐步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毛泽东还提到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同美国政府进行谈判。这一时期,党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主要可概括为: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赏,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1958年为了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炮轰金门。这次炮轰金门打击了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叵测居心,也证明了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是存在“共同语言”的,此后双方都调整了政策,两岸由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

1963年,周恩来将十年以来对台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为“一纲四目”。这一时期实现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转变,同时第一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经验为日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

1970年代国际国内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民族独立的革命浪潮逐渐平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又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二)萌芽及轮廓形成阶段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提到:“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过去的“解放台湾”的表述。

1979年元旦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81 年 9 月 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被称为“叶九条”。(www.xing528.com)

(三)明确提出及系统阐述阶段

1982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那个制度。”[2]

同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设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提供了宪法保障。

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了“邓六条”,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的构想,使其更加丰富和具体化。

1984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四)实践及法制化阶段

198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198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分别签订。

1990年和1993年通过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贯彻了“一国两制”精神,使“一国两制”进一步法制化。“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在实践中先在港澳得以成功践行。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之后的稳定与发展,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为将来解决台湾问题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五)新形势下丰富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变化,蒋经国去世,李登辉出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支持、纵容台独势力,还于1999年7月抛出了所谓“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尽管阻力重重,两岸人民还是为缓和形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并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举行了第一次汪辜会谈,为扩大两岸交流与往来、增进互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江八点”)。

新世纪之初,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日益严峻的台海关系,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胡四点”)。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同年四五月间,胡锦涛总书记还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决心。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为推进两岸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交流往来更为密切。同年12月,胡锦涛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2014年2月又在回见连战及其随方人员时,做出了“两岸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对祖国完全统一的意愿是真诚的,决心是坚定的,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到新时期新形势下解决“两岸关系的理论政策框架”,从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到“一国两制”率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奋斗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把握与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