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对峙分界线及历史背景

南北对峙分界线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北对峙,实际上是黄河流域的政治势力同长江流域的政治势力的对峙和斗争。南北对峙局面在战国时期逐渐露头,南方楚国与中原各诸侯国的争斗就是具体反映。从这里可以看出,淮河是东方的南北对峙分界线。南北对峙的中段为河南南部与湖北北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一线。在南北对峙中,南北双方往往以秦岭为自卫的一个天然屏障。

南北对峙分界线及历史背景

南北对峙,实际上是黄河流域的政治势力同长江流域的政治势力的对峙和斗争。

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则是:从秦汉时起,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统一到中国版图;黄河流域人口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使当地人口很快增加;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长江流域不断传播和推广,从而使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发展。在这一基础上,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同北方政治势力相抗衡的政治势力。

南北对峙局面在战国时期逐渐露头,南方楚国中原各诸侯国的争斗就是具体反映。东汉王朝崩溃之际,三国鼎立局面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可以说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南北对峙。三国中,长江流域的蜀汉和孙吴,都是当时强大的政治势力,它们曾先后两次联盟抗曹,第一次在赤壁之战前后,这次吴蜀联军击溃曹军,促使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之后,吴蜀联盟破裂,吴蜀争夺荆州,吴吕蒙袭取蔡州,关羽夜走麦城,接着刘备死于白帝城。之后,诸葛亮又推行联吴抗曹之策,从而使南北对峙相持50年之久。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南方为东晋;后来,北方为北魏北齐、北周,南方为宋、齐、梁、陈,这也是南北向对峙。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残余势力南迁江南,定都临安,形成南北对峙之局,时间长达150年左右。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余部苟延江南,实际上也存在了短期的清与南明的南北对峙。

南北对峙,从东到西,地区较广,如果考察其自然地理方面的分界线,大体有三大段:(www.xing528.com)

东段为淮河一线,而该地的淮安、合肥、寿城三通道,则历来是兵家据守和争夺之地。江淮一带是平原地区,只能以淮河为界。河流往往不如山脉险要,因此在南北对峙中,有时南方势力攻入淮北,有时北方势力攻入淮南历史事实表明,谁控制淮河,谁就在东方占优势。因此谁都想控制淮河,并以此为东方防线。三国时,曹魏同孙吴在东方对抗,曹魏控制着淮河,并占据淮南,对吴威胁很大,吴于是拼命争夺合肥、寿城。为争夺合肥,孙权曾亲自出马督战,反被曹魏的张辽击败,差点被捉。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回,叫作《张辽大战逍遥津》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后来,曹魏又派邓艾在淮南屯兵,致使吴无法在东方得势。南宋时,岳飞抗金,率军进驻淮北,控制了淮河一带地区,金人无法南下,后因南宋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迫使岳飞南撤,金人乘机进占淮北。后在“绍兴和议”时,大体以淮河中游为界。从这里可以看出,淮河是东方的南北对峙分界线。

南北对峙的中段为河南南部与湖北北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一线。中段的西头是南阳盆地,这里的南阳和邓县是两个战略要地。在南北争夺中,占据北方的政治势力,在控制南阳、邓县的同时,还要竭力夺取襄樊,并以其为前哨据点;而占据南方的政治势力,在控制了襄樊后,也要竭力夺取南阳、邓县,为进而北伐开避道路。如在宋、金“绍兴和议”时,金迫使南宋把南阳和邓县划给金,于是南宋只得以襄樊为中部的军事重镇。后来,元同南宋也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争斗。中段的东头是大别山上的信阳三关,即平靖关、黄屹关、武胜关,这些地方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南北分裂时期,南北双方经常争夺信阳三关。不论哪一方,哪怕是已经控制了东方的寿城地区和西部的南阳盆地,要是不控制信阳三关,也是有后顾之忧的。

西段为秦岭一线,而该地的褒斜、傥骆、子午、陈仓四道,同样是兵家争夺的要地。在南北对峙中,南北双方往往以秦岭为自卫的一个天然屏障。三国时期,曹操通过褒斜道进兵汉中,后来不得已又放弃汉中,屯兵关中。接着诸葛亮六出祁山,想以此为向东发展的根据地,但未成功。诸葛亮最后一次从褒斜道出来,占领了五丈原,打算攻占积石原,未得成功。不久诸葛亮病死,蜀汉北进计划终于完全破产。诸葛亮那样神奇的人物,为什么亲自率兵进攻曹魏而不能取得胜利?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形势十分险要的秦岭阻隔,粮饷供应不上之故。在宋、金南北对立时期,金企图通过秦岭进攻巴蜀,也未获得成功。这里因为吴玠、吴璘兄弟率兵坚守和尚原,金人无法夺下大散关,因此只得以秦岭为界。显然,不论南方攻打北方,还是北方攻打南方,首先打通秦岭通道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