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进社区人文环境的有效方法

改进社区人文环境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被害预防的角度而言,社区的人文环境对于被害预防意义重大。换言之,好的社区人文环境有助于犯罪预防或者被害预防,而不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则可以导致犯罪多发。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且改进社区的治安状况。居民个人素质的提高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文明、有序,从而改善社区人文环境,降低、避免不良行为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

改进社区人文环境的有效方法

当前,我国“社区”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集中农村原著居民的“村”、集中城市原著居民的“社区”以及“混杂着各种类型人口(包括城市原著居民、农村流动人口等)”的“新型社区”。当然,由于人口总是流动的,故上述三种划分是相对的。如对城市居民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原著居民社区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市建设以及房地产业的兴起直接破坏了原有居民的单一性并导致新住人员的多样性。虽然城市中多以“某某小区”作为人员居住的划分单元,实际上“小区”可以直接视为“社区”——尽管某些“社区”是由多个“小区”组成的。在现代社会之中,从居住人员成分上来看,已经不存在纯正意义上的“社区”,但从空间上来看,“社区”已经形成,并且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人员。概言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文化对社区群众影响巨大。从被害预防的角度而言,社区的人文环境对于被害预防意义重大。换言之,好的社区人文环境有助于犯罪预防或者被害预防,而不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则可以导致犯罪多发。因此,改进社区的人文环境则有助于实现犯罪预防或者被害预防,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社区工作人员要以主流文化作为指引,宣扬、形成社区的“正文化”。我国目前所有的社区都成立了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应在社会文化的塑造中发挥核心组织作用。犯罪亚文化理论告诉我们,犯罪群体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总是受犯罪亚文化影响的。“正文化”的形成就可以避免“亚文化”的产生,从而降低犯罪发生的几率。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并将“正文化”贯彻到日常的社区工作和服务之中去。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应当在公共橱窗中粘贴宣传资料,宣扬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定期主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纳凉会,了解居民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劝止;邀请社区民警、居民代表进行各种类型的讲座,传授犯罪预防知识等。总之,社区工作人员应当紧紧把握住社会主流文化,将其内核以各种形式在社区中进行宣传,进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避免各种不良文化在社区中滋生。

第二,社区治安状况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高度重视并予以改善。严格来说,治安状况不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良的治安状况的确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社区文化。例如,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在一些老旧的社区盗窃案件丛生;而在一些新兴管理较好的社区,则该类案件发生较少。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或者良性循环两极: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且改进社区的治安状况。一方面,社区应当加强对本社区范围内的人员、车辆管理,特别是对身份不明人员和不明车辆的管理。例如,在很多社区都建立有来访人员、车辆登记制度,并辅以监控录像进行记录,就是很好的举措。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治安案件,应当举一反三,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同类案件。倘若对已经发生的案件不闻不问,只会导致该类案件继续发生,“破窗理论”已经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当然,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风险、治安状况的警示必不可少——事前防范好过事后补救。例如,很多小区在加强保安巡逻的情况下,并利用广播、短信等形式强化居民的防范意识,这可以有效减少相关案件的发生。(www.xing528.com)

第三,提高社区内居民个人素质可以有效改善社区人文环境。对于社区人文环境的改善而言,宣传主流文化、抵制亚文化固然重要,但提高个体自身的文化素质才是根本之道。社区是由具体的个人所组成的,个体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难免存在差异,如果不对低素质的个体进行改善,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从而影响整个社区的文化素质。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应当对社区的随意扔倒垃圾、高空抛物等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对随意损毁社区公共财物(如健身器材)的行为坚决制止并进行索赔,对居民的宠物饲养、汽车停放等予以明确规范,避免形成居民不良习惯从而导致整个社区秩序混乱。对不良行为进行治理的同时应当加大对高素质、好习惯的宣扬力度,促进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居民个人素质的提高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文明、有序,从而改善社区人文环境,降低、避免不良行为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