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亨利八世:英国国王成为护教者,大主教殒命

亨利八世:英国国王成为护教者,大主教殒命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到了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教皇依旧是所有基督教教会的首领。听说马丁·路德的所作所为之后,亨利国王极为生气。教皇接待了亨利的信使,举行了盛大的宴席。于是,他授予英格兰国王一个新头衔,称他为护教者[5],意为“信仰的守护者”。信中,教皇称他为“最亲爱的儿子亨利,卓越的英格兰国王,信仰的守护者”。亨利与教皇发生争执,是因为教皇不允许他抛弃妻子凯瑟琳王后。

亨利八世:英国国王成为护教者,大主教殒命

早在爱德华三世时期,有位名叫约翰·威克里夫[1]的人就开始传道,反对教皇英格兰教会的统治。然而,到了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教皇依旧是所有基督教教会的首领。威克里夫把《圣经》从拉丁文译成了英文,鼓励人民阅读《圣经》。他的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2],就是在理查二世统治时期帮助瓦特·泰勒起义的那些人。教会的首领们对罗拉德派恨之入骨。亨利四世想取悦这些教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谁不信奉教皇,谁就该被烧死。这项法律极为邪恶,标志着英格兰寻求自由的另一场斗争的肇始。这是一场意识自由的斗争,意味着在宗教事务方面,人们拥有思考及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自由,而不是被迫按照别人所谓的正确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现在已经有好长时间没人说起罗拉德派的事了,但威克里夫讲过的内容还没有被人遗忘。

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变得廉价起来,人们书读得多了起来,因而思考也多了起来。人们读书越多,思考越多,就越难以相信教皇让他们做的那些事情。

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英格兰,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在德国,有个名叫马丁·路德[3]僧侣,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天主教会所做的一些事情是错误的,就勇敢地说出了他心中所想。对此,教皇和神父都很生气,但许多人离开了罗马天主教会,开始追随马丁·路德。

这是宗教改革的开端。“宗教改革”(Reformation)这个词的英文比较长,但却不难理解。该词由两个拉丁词语构成,“re”意为“重新”,“formare”意为“形成或建成”。因此,该词的意思是离开罗马天主教会的人重新组建或建成教会。

这些人被称为新教徒[4]。“新教徒”(Protestant)一词也是由两个拉丁词语构成的,“pro”意为“公开地”,“testari”意为“见证”。因此,“新教徒”实际上指的是公开见证或抗议的人。

我们几乎理解不了这些新教徒做了一件多么勇敢的事情。如今,人们可以自由地相信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最正确的东西。然而,在那个时候,谁要是不赞同教皇的观点,谁就会受到残酷的惩罚,甚至被处死。如今,新教徒教堂和罗马天主教教堂并排屹立在那儿,互不伤害,也互不憎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崇拜上帝而已。然而,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其他事能导致如此残忍的苦难和如此之大的仇恨了。

听说马丁·路德的所作所为之后,亨利国王极为生气。身为聪明之人,也以自己的学识和宗教知识而自豪,亨利撰写了一部书反驳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这本书装帧精美,亨利送了一本给教皇。

教皇接待了亨利的信使,举行了盛大的宴席。教皇身穿最为高贵华丽的长袍,坐在王位上,周围站着他的神父们。信使谦卑地跪在他面前,先是亲吻教皇的脚,然后亲吻他的脸颊,最后才献上了那本书。

此后,信使讲了好长时间的话,教皇也讲了好长时间的话。仪式结束了。

教皇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非常满意。于是,他授予英格兰国王一个新头衔,称他为护教者[5],意为“信仰的守护者”。教皇还给亨利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写的这部书。信中,教皇称他为“最亲爱的儿子亨利,卓越的英格兰国王,信仰的守护者”。

亨利对这个新头衔极为自豪。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肃穆的仪式,宣读教皇的信件。国王的新头衔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亨利与教皇发生了争执,但他依旧保留着护教者这一头衔。虽然现在的英格兰国王和王后守护的信仰不再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信仰,但自那以后,他们都拥有这个头衔。你可以看看我们现在使用的硬币,有些硬币的上面还刻着“F.D.”或“Fid.Def.”的字样。这些字母指的是“Fidei Defensor”,即“护教者”(Defender of the Faith)。

亨利与教皇发生争执,是因为教皇不允许他抛弃妻子凯瑟琳王后。凯瑟琳王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她本来就比亨利大几岁,两人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夫妻。如今,凯瑟琳不再年轻漂亮,亨利便厌倦了她,想再娶一个妻子。

亨利极为自私,只顾考虑自己诸多的开心享乐,总是想自行其是。好多年前,他想迎娶凯瑟琳,就让教皇允准他这么做。你还记得吧,凯瑟琳曾经嫁给他的兄长亚瑟。当时,根据教会的法律,他这样做是违法的。现在,亨利开始说他迎娶了凯瑟琳根本就是错的,而且他还力图让教皇也这么说。

沃尔西先前被教皇封为红衣主教,他现在尽力在让主教这么说,但却徒劳无益。经过了好长时间,教皇派了另一位红衣主教到英格兰,进行了一场大审判,以此决定是否准许亨利抛弃他的妻子。

许多智者被召集在一起,国王、王后、两位红衣主教以及神父和神职人员都在场。当叫到王后的名字时,她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她想开口说话,却没说出来。她站了一会儿,然后穿过大厅,来到国王的座位旁,趴在他的脚下。“陛下,”她说,“我祈求您对我公正公义一些,可怜可怜我吧。我是个可怜的女人,是出生在您的领土之外的外乡人。唉!陛下,我怎么冒犯了您?我恳请上帝的审判,我一直是您忠实谦卑的妻子。您高兴的事,我跟着高兴。您不快的事,我跟着不快。您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您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看在您的份儿上,我爱您所爱的人。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您的妻子。要是有什么让您生我的气的话,我情愿在羞愧和责备中离开您。要是没有的话,那我恳请您让我拥有公正。”

◎亨利把沃尔西从王宫里赶了出去。

说着,王后站起身来,冲着国王低低地行了个屈膝礼,然后骄傲地走出了王宫。这是一位不幸的女人,但又是一位高贵有尊严的王后。(www.xing528.com)

国王赶忙派信使去追她,想把她叫回来。但是,王后不愿回来。从此,她再也没有回到王宫。

两位红衣主教和那些智者商谈了好长时间,但他们还是决定不了是否应该准许亨利把妻子赶走。事实是,一方面,教皇害怕亨利;另一方面,他也害怕德国皇帝,即凯瑟琳的侄子。因此,他什么也不敢说。

亨利非常生气,也没有耐心了。他开始责备沃尔西。此事耽搁了这么长时间,也许是沃尔西从中作梗。沃尔西并不喜欢凯瑟琳王后,国王要是赶走王后,他可能还巴不得呢。尽管如此,沃尔西也憎恨安妮·博林[6],就是亨利现在想娶的这位女人。

安妮·博林也非常憎恨沃尔西。渐渐地,她让国王对这位老朋友产生了偏见。国王收回了沃尔西的许多职位,最后把他从王宫里赶了出去。

沃尔西被赶走之后,回到了他乡下的家里,神情显得极为悲哀,精神也疲惫不堪。沃尔西热爱权力,也爱英格兰。总之,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想让英格兰成为世人眼中的伟大国家。由于他的智慧,他为英格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人民却憎恨他。

贵族们憎恨沃尔西,是因为他傲慢自负。他们忘不了他是屠户的儿子;他们还知道虽然统治英格兰的是亨利,但沃尔西统治着亨利。

普通人憎恨沃尔西,是因为亨利需要钱的时候,从穷人手里榨取钱财的正是亨利的内臣沃尔西。于是,人们就把他视为痛苦的根源。沃尔西下台的时候,为他感到悲哀的人很少,幸灾乐祸的人却很多。

随后,亨利指控沃尔西犯下了叛国罪,把他送到伦敦等待审判。这位红衣主教满怀悲伤之情,疾病缠身,开始了他的旅程。走到莱斯特的时候,沃尔西病情加重,再也走不动了。

沃尔西来到达莱斯特修道院,悲哀地对前来欢迎他的修道院院长说:“神父,我来埋我的这把老骨头。”他这话没错。几天之后,这位伟大的红衣主教就撒手人寰了。弥留之际,沃尔西说道:“要是我像忠诚地服侍国王那样服侍上帝,他就不会在我这把年纪把我抛弃了。”

【注释】

[1]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1384)是英国宗教改革者,英文版《圣经》译者。他生于伦敦附近的约克郡,其父是威克里夫农庄的主人。1345年,他到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就读,后来短时间内任该大学巴略勒学院院长。威克里夫学识渊博,名噪一时,在神学教授中首屈一指。在哲学上他是“唯名论”的反对者,提倡“实名论”。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从神父。1374年,英王委任他为路特屋士的教区长,并委任他为皇家神学顾问。与教皇格列高列十一世的代表进行会议,显赫一时。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冈特的约翰,即兰开斯特公爵,对威克里夫颇为器重。(译注)

[2]罗拉德派(Lollard)指14世纪英国信奉威克里夫教义的基督教教派。(译注)

[3]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于1483年11月出生在德意志(人称德意志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莱本(Eisleben),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译注)

[4]新教徒(Protestant)指宗教改革后的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教徒。(译注)

[5]护教者(Fidei Defensor)是拉丁词语,意为“基督教信念的捍卫者”,从亨利八世迄今给英国国王或王后的一个美称。(译注)

[6]安妮·博林(Anne Boleyn,约1507—1536)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一世之母。(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