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荡的围龙屋: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动荡的围龙屋: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图以此对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市领导批准拆迁。护祠理事会当即决定进行回击,马上派钟俞生具体负责,派人进行调查了解寿山公祠周围房屋的屋主与拆迁办签约以及领取补偿款情况,澄清事实,减轻市领导压力。钟俞生闻风而动,当即带着几个理事和宗亲连夜展开调查,他们对此次房屋拆迁户逐家逐户进行走访。7月17日,据群众反映:镇、村干部到寿山公祠周围察看,意图不明。

动荡的围龙屋: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不久,拆迁办又放出风声,大搞舆论攻势:他们已为此次房屋拆迁投放了一千多万元,若是不能按规定期限进行拆迁安置,将造成巨大损失。试图以此对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市领导批准拆迁。护祠理事会当即决定进行回击,马上派钟俞生具体负责,派人进行调查了解寿山公祠周围房屋的屋主与拆迁办签约以及领取补偿款情况,澄清事实,减轻市领导压力。钟俞生闻风而动,当即带着几个理事和宗亲连夜展开调查,他们对此次房屋拆迁户逐家逐户进行走访。据调查,在寿山公祠及周边共涉及42 户拆迁房屋,其中已与拆迁办签订协议书并领补偿款的仅有5 户,共计人民币60 多万元,而距寿山公祠60米开外的“外翰第”的补偿费就有40 万元,而真正与寿山公祠住户有关的只有20 多万元,州司马第则没有一户人家签拆迁协议。[1]老钟将这些调查情况写在给K 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信中,目的是指出拆迁办所谓“发放千万元”之说是捏造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并建议市委、市政府迅速派人前来调查,以正视听,澄清事实。护祠理事会在上访信中再次强烈要求:保护这两座极具客家特色的古建筑

6月28日,不少人前来反映,拆迁办工作人员通知房屋拆迁户暂时不要搬家了。这是上访斗争取得了胜利成果,还是拆迁办使的障眼法,又准备耍什么新花样?大家不敢掉以轻心,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不久又传出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市规划城建局再次派人到广州了,目的不明。7月17日,据群众反映:镇、村干部到寿山公祠周围察看,意图不明。7月30、31日,护祠理事会接二连三地又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宣传部、市委和市政府信访办、市文化局、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送呈书面报告。这时保存在护祠办公室里的上访报告、信函都已经是厚厚的一册了,然而依旧是石沉大海,音信全无,此后钟屋人再也没有见到任何领导和部门给他们片言只语的书面答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传来消息说,阿细在打字店“奇遇”的那位李记者采访撰写的护祠报道,并附有三张照片,当晚值班编辑认为很好,决定排印,然而印刷了一半,突然此新闻报道被撤换。据说报社领导知道市委和市政府领导对此事意见不一,认为此属敏感问题,不方便刊登,于是紧急撤稿。(www.xing528.com)

后来护祠理事会透过关系找到该报社的一位负责同志了解情况,对方说了句很奇特的话,“对不住,请保的饭碗来”,“阿爸迪得的事,做乃的不敢插手”。[2]这个回答不仅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且让他们不方便继续追问。老钟说:“等从报社出来后,一想到那人说的那句话不由地感到可怕,这是腐败呀!”[3]钟校长对此事则是这样记述的:“与老钟、道古、阿细在三龙居集中,准时8时出发去寻找驻K 城记者站,未找到。在《K 城日报》报站巧遇我的一个学生李某,说明情况后,他便领我们上五楼见其领导,反映情况后,领导显出无奈的神色说:‘抱歉了,我们帮不上忙,请给我继续端这个饭碗吧。’听了其无奈的话,我们只得说:‘我们理解,打扰了。’便告退。”[4]钟校长在这天日记中所提的驻K 城记者站是指《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后来他们才知道《羊城晚报》在K城并没有设立记者站,而《广州日报》在K城的记者站则成立不久,难怪他们三人没有找到。《K城日报》这条线已经断了,一些理事提议找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广东电视台《社会纵横》等一些反映民情民意、为老百姓主持正义有影响的新闻栏目,但是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反映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