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三器与中山国的历史关系

中山三器与中山国的历史关系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山三器上的铭文以中山王的口吻写就,又经由擅书的刻文者誊刻于青铜礼器之表。在的时代,中山国在文字、祭祀和自我认知等层面,显示出与其他中原国家的一致性,且与三晋文化的关联格外紧密。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山三器的铭文了解到,作为第一代中山国的国王,克敌大邦、辟启封疆,获得了先祖都不曾拥有的荣耀,这大约不仅是也是中山国荣耀的顶峰。[15]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中山三器与中山国的历史关系

中山三器上的铭文以中山王的口吻写就,又经由擅书的刻文者誊刻于青铜礼器之表。铭文锲刻的位置精准对应礼器摆放和使用的祭祀空间,使参与祭祀的人可以从最佳的视角阅读。三器从制作到最终完成的整个过程参与者众多,却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完成。

的时代,中山国在文字、祭祀和自我认知等层面,显示出与其他中原国家的一致性,且与三晋文化的关联格外紧密。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山三器的铭文了解到,作为第一代中山国的国王,克敌大邦、辟启封疆,获得了先祖都不曾拥有的荣耀,这大约不仅是也是中山国荣耀的顶峰。

作为第一代中山王,的意志无疑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但我们还应重视隐藏其背后的另一条线索,即器物的制作者以及墓葬的营建者。比起墓主的意志,小到单独器物的表现、大到墓葬整体的呈现,实际更多取决于工匠的巧思。正如本文所述的中山三器,中山王固然是铭文的“书写者”,但真正决定着器物和文字完美呈现的,显然是制器者和刻文者。制作者们在另一层面拥有整个作品,他们用双手、刀锛和铸造术掌控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在今天,当我们细读这些煞费苦心的造物,仍能从中看到如此丰富的层次,还原作品一步步成型的过程,这是制作者们通过器物向我们发出的声音。

注释: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2]同上,第125页。

[3]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页。

[4]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

[5]李零:《跋中山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局——与尹湾〈博局占〉的设计比较》,《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

[6]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38页。

[7]“错”字本义指琢玉所用的石头,《诗·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后引申为锉刀。《说文》错字从金,昔声。而“措”从“手”,昔声,较之“错”,更能与“”手持容器之形呼应。本文以为将释义为“措”更为妥当。商承祚:《中山王鼎、壶铭文刍议》,《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

[8]鼎铭文。

[9]方壶铭文:是以身蒙皋胄,以诛不顺。

[10]方壶铭文:择燕吉金,铸为彜壶,节于禋齐,可法可尚,以享上帝,以祀先王。(www.xing528.com)

[11]中山王铜鼎(XK:1)有“先考成王”、“昔者吾先祖桓王昭考成王”;中山王方壶(XK:15)有“以享上帝,以祀先王”的字句。

[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13]中山王铜鼎XK:1:“今吾老赒,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中山王方壶XK:15:“适遭燕君子哙,不分大义,不旧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寡人非之。赒曰:‘为人臣而反臣其宗,不祥莫(大) 焉。将与吾君并立于世,齿长于会同,则臣不忍见也。赒愿从在大夫,以请燕疆。’是以身蒙皋胄,以诛不顺。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分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匹夫之救。”中山胤嗣圆壶DK:6:“逢燕无道烫上。之子大辟不义,方臣其宗。唯司马赒靳詻战怒,不能宁处,率师征燕,大启邦宇。方数百里,唯邦之翰。唯送先王,苗蒐田猎。”

[14]李学勤:《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文物》1979年1期;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15]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林宏明:《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01页。

[16][战国]吕不韦 著、陈奇猷 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6页。

[17][英]杰西卡·罗森:《是政治家,还是野蛮人?——从青铜器看西周》,载[英]杰西卡·罗森 著,邓菲、黄洋、吴晓筠等译:《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9-41页。

[18]据河北省博物院郝建文老师尚未正式刊布的一项研究,中山三器上的铭文可能是铸造而成的,而非过去认识中直接在器表刻划。若如此,刻文的步骤则发生在制陶模时。

[19]古时酒有五齐,《周礼·酒正》注:“玄谓齐者,每有祭祀,以度量节作之”,节于禋齐,即指按照解释的规定装酒。

[20]B=(41-8.5)÷2+8.5=24.75(厘米);承托物高度≈视平(取80)- B(24.75)≈55.25(厘米)

[21]图中使用几案线图改绘自漆几(编号N:7),见《荆门左冢楚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栏目编辑 朱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