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参考

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参考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休闲行为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就业活动,且集中体现在紧邻中心城区的外围近郊呈圈层分布。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上海城市人口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折射出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城乡发展差异等诸多特征,也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参考

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数据,从引起人口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时间、行为两个方面,尝试构建基于“人口-时间-行为”关系的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研究框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人口空间动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人口的昼夜空间分布经历“白天向中心集聚,夜晚向郊区分散”的流动过程,整体呈单中心的空间结构,白天人口相对于夜晚人口具有更显著的中心集聚特征;人的不同活动类型(居住就业、通勤、消费休闲出行等)会产生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职住关系的不匹配和活动对中心城区的高度依赖使得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形成向心流动模式。消费休闲行为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就业活动,且集中体现在紧邻中心城区的外围近郊呈圈层分布。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上海城市人口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折射出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城乡发展差异等诸多特征,也可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从本文可以看出,手机信令数据在人口动态分析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可以实时获取高分辨率的人口时空动态分布信息,这是认识城市流动性、对城市环境进行评估、应对突发事件进而构建应急处置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等的重要基础。同时根据一般的行为规律,可以根据行为的频率和出现时间等对各类行为进行识别,进而分析行为导致的人口空间动态分布,这也是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的动因。借助手机数据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加便捷、全面、动态、客观地反映人在城市中的动态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而更为深入全面地探讨城市环境与人们时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当然,进行研究时也应注意手机数据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数据精度上还存在缺陷,依赖于基站信号强弱的定位方式存在无法避免的空间误差;虽然有的研究采用了一定的用户筛选规则,但是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仍需要与其他数据源的研究相互佐证,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基于现有数据,尝试对城市人口的空间动态分布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随着更多数据的获取和研究的深入,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人口动态分布分析框架和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优化及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作者简介:钟炜菁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王 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www.xing528.com)

谢栋灿 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规划师;

晏龙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