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行经济研究:从空间句法到组构效应测度

出行经济研究:从空间句法到组构效应测度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句法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组构研究模型,其关注的核心议题是空间如何相互关联起来构成了可见的形态,并影响人们对其的使用进而彰显城市形态的社会经济内涵。而这些功能布局作为城市引力点又将影响人流的分布,形成城市组构形态效用的间接传递。出行经济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联系空间形态组构效率、功能布局与人们的出行行为的框架,并试图基于此赋予空间干预方式更多的人本思维。

出行经济研究:从空间句法到组构效应测度

空间句法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组构研究模型,其关注的核心议题是空间如何相互关联起来构成了可见的形态,并影响人们对其的使用进而彰显城市形态社会经济内涵。它的一个理论基础便是如何构建社会空间化与空间社会化这两个进程之间的联系。在空间句法理论中,这两者的联系是通过对于人们自然活动的描述得以建立的。这一理论基础被称作“出行的经济”(movement economy)[11],它定义了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以及自然人流三者的关系,指出城市空间中存在的广泛的中心性会非均匀地影响人们活动的聚集形态,并使社会经济效应的布局在空间系统中得以自显[12-14]。在空间句法理论体系中,城市空间组构是各种社会活动的背景,它形成了一种“空间资本”来影响和限制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各种交往活动。单一个体在城市空间中活动会不自觉地感知到这种空间效率的差异,并使其最终体现在群体性人流的分布中,即自然人流(natural movement)的布局[15]。空间句法研究因此认为在现实城市的某一时间断面上,人们可以根据空间形态的效率以及可见的人流来做出各种与空间有关的社会经济决策,进而形成各种相关活动的局部模式。而这些功能布局作为城市引力点又将影响人流的分布,形成城市组构形态效用的间接传递。以空间为参照,功能布局与人们的活动之间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来不断地强化空间形态的倍增效应(multiplier effect)。这一理论模型强调了城市形态对于城市功能布局与人流分布的根本影响,并提供了一种将物质形态与其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路径。

出行经济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联系空间形态组构效率、功能布局与人们的出行行为的框架,并试图基于此赋予空间干预方式更多的人本思维。它强调了功能布局与人流形态中蕴含的形态逻辑,同时提供了理解城市中物质空间的知识是如何被转译为人们的现实互动决策这一过程的路径。城市组构体现了对于物质空间系统的句法的信息(syntactic information),为功能布局与人们的活动轨迹提供了不易察觉的秩序参照;功能布局则包含了语义的信息(sematic information),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可察觉的内容;人流轨迹则包含了出现的信息(present information),反映人们的社交互动状态。这一转译的过程实际上也表征了相对静态的空间形态如何影响相对动态的人流轨迹。换言之,传统的空间句法提供了一种通过低频城市视角来观察高频城市中城市稳态的途径。这是在过去数据与计算能力缺乏的时代一种优化城市设计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构建了一种描述性的理论与方法论,用相对少量的、设计师熟识的、可操作的数据对于动态的城市现状进行了简明的总结以及相对精确的拟合(图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