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约的悖论:从储蓄到乘数效应的转变

节约的悖论:从储蓄到乘数效应的转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节约是一种美德,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增加,这将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乘数概念仍被看作“凯恩斯主义魔法中最著名的部分”。凯恩斯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他将乘数效应拿来当作政府干预经济的利器。至此,萨伊的观点逐渐被凯恩斯取代了。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列昂惕夫的“投入一产出表”甚至能准确地计算出凯恩斯的乘数效应。根据列昂惕夫的分析,我们甚至会得到一些令人吃惊又有趣的结论。

节约的悖论:从储蓄到乘数效应的转变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寓言

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棺材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都没有如此悲哀。

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萝卜。他一生对宗教都很虔诚,整天研习法典,他死后,除了家人之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也冷冷清清。

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为什么人们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略一个圣人?

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是个色鬼和酒鬼,却是镇上最大的施舍者。他性格随和、开朗,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向一个人买酒,向另一个人买鸡,向第三个人买乳酪,出手还十分大方。可死去的另一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整天只吃干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有人会想念他的。”

这时,我们的传统智慧似乎又陷入一片迷茫,无法用过去的常识来捍卫今天的选择。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节约是一种美德,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增加,这将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现在人们却更加相信,节俭是经济衰退之源,而浪费才是经济繁荣之路。

1714年,荷兰一位普通医生的文章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位医生名叫曼德维尔,他也因为《蜜蜂的寓言》而一夜成名,他用寓言形象地表达了浪费对经济的贡献。

人类社会就好比一个蜂巢,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疯狂地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它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天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让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镑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蜜蜂王国萧条一片……

这位普通的医生因为这篇文章而被世人记住,人们也记住了他将浪费评价为“私人的罪过,国家的利益”的经典名言。曼德维尔的核心思想就是:浪费能够刺激经济。

如果储蓄的增加导致支出的减少,那么消费的增加又是如何增加产出的呢?

经济学语言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933年,凯恩斯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题为《繁荣的方法》的4篇文章,首次阐述了乘数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乘数在政府支出方面的伟大作用。直到今天,乘数概念仍被看作“凯恩斯主义魔法中最著名的部分”。(www.xing528.com)

为了理解乘数的概念,我们先来看凯恩斯讲述的这个例子。

假定一家公司决定用8000万美元建设一座新的办公大楼,这8000万美元会以材料费、工资、利润的形式进入建筑公司的账户。当然,建筑公司不会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里,它们会花掉大部分钱,假定它们花掉了6400万美元,再将剩下的1600万美元存入银行。接下来,在建筑公司支出的6400万美元中,又有很大一部分进入钢材、水泥公司,如此循环下去……

假定在每个环节里,人们都支出了他们收到的80%,也就是说,在每一轮中,消费都随之增加了。具备一定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支出8000万美元,通过乘数效应最终能带来共计4亿美元的消费,是初始投资的5倍。也就是说,最初的8000万美元的投入创造了4亿美元的产出,这就是乘数的魅力。

凯恩斯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他将乘数效应拿来当作政府干预经济的利器。凯恩斯希望通过乘数效应向人们表达,在萧条严重的时期,不应该死抱着萨伊定理不放,而应将需求看作振兴经济的法宝。凯恩斯提出,政府应该刺激总需求以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他甚至在广播中这样鼓励人们去消费:“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那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至此,萨伊的观点逐渐被凯恩斯取代了。人们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政府开始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刺激消费,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夸张的经济学家们甚至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乘数效应: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埋在废弃的矿井里面,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将不再存在。

当然,现实世界的乘数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我们决定增加对汽车的需求时,机动车辆和工业装置的部门会相应增加,紧接着金属制品、机床、电子设备、纺织品橡胶等相关行业的产能也会随之增加,随后这些相关的企业又会带动更多的行业,最终,我们还需要搞清楚经济体中某一部门的改变是如何传导到另一个部门的。

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位来自苏联的经济学家的初衷是为整个苏联设计一套庞大的经济引擎,结果他的数学统计为我们理解乘数效应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列昂惕夫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划分为42个部门,并以此深入分析了经济中供给的变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产生影响的。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列昂惕夫的“投入一产出表”甚至能准确地计算出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列昂惕夫计算出这样一个事实——对机动车辆最终需求增长1000美元,需要价值133.60美元的黑色金属,44.90美元的铁(钢)制品,29.20美元的电子设备。

根据列昂惕夫的分析,我们甚至会得到一些令人吃惊又有趣的结论。当人们决定增加教育开支时,硫黄酸的生产企业应迅速增加产能,为什么呢?增加教育开支就需要教科书,教科书需要印刷物,而印刷物又要木板纸浆,木板纸浆生产中的一种必备原料就是硫黄酸。事实上,今天的人们已经能够用更加先进的模型进行乘数效应分析了,人们统计了不同国家的乘数差别,美国的乘数为2.47,德国为1.79,瑞典为1.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