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胜、吴广成功的秘诀

陈胜、吴广成功的秘诀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史记》记载,在说这句话之前,陈胜、吴广非常认真地做了三件事,最终成功地促使众戍卒跟他们走上不归路:一是擅杀带队的将官。陈胜、吴广用挑衅的方式惹怒秦朝带队的将尉,并出手杀掉他们。二是陈胜、吴广制造神迹,对众戍卒形成很有效的心理暗示。陈胜、吴广抬出这两个不同阵营里的人,正是借用他们身上“从民欲”的特征,为起义赋予了正义的能量。二是陈胜、吴广没有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有机会领导起义。

陈胜、吴广成功的秘诀

根据《史记》记载,在说这句话之前,陈胜吴广非常认真地做了三件事,最终成功地促使众戍卒跟他们走上不归路:一是擅杀带队的将官。陈胜、吴广用挑衅的方式惹怒秦朝带队的将尉,并出手杀掉他们。按照秦朝军律,带兵官一旦被杀,他手下的兵一定要被连坐,谁也脱不了干系。更何况是手下士兵犯上作乱,擅杀将官呢。陈胜和吴广更像蓄谋已久的造反者,而不是临时起意、不得已而为之的“林冲”。这么看,陈胜、吴广除了诱骗和误导大家参与起义,还胁迫大家参加此次起义。二是陈胜、吴广制造神迹,对众戍卒形成很有效的心理暗示。在准备起义前,吴广把写有“陈胜王”字样的“丹书帛”放到鱼肚里,故意让别的戍卒买鱼时发现它。晚上,吴广在祠堂里边,点上篝火,模仿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现代人觉得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不足为信。但在当时,百姓对这些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笃信无疑。这些“神”操作客观上促进了起义成功。后世很多人开始起义或造反时,也都有类似的舆论操作。三是以项燕和公子扶苏名义起义,团结“亲秦”和“亲楚”的两类人,并为起义披上合法外衣。项燕是楚国最后的上将军,在抵抗秦军失败后,兵败自杀,死得悲壮,受楚地百姓敬仰,很有号召力。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据说为人仁厚,被秦二世、赵高和李斯联手逼杀,在秦帝国治下的民间很有感召力,在戍卒中,那些“亲秦”的人中,自然会喜欢和爱戴扶苏,希望他不死,而成为秦帝国的皇帝。陈胜、吴广抬出这两个不同阵营里的人,正是借用他们身上“从民欲”的特征,为起义赋予了正义的能量。

陈胜说的更能提起众人精神的话,是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再配上“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彻底点燃了压抑和困顿已久的众人。众人血脉偾张,群情激愤,皆曰“敬受命”。这句话迅速传播开来,一代英豪应声而起,其中包括后来叱咤风云的项羽刘邦。而这句话也点燃了后世无数代人,历史影响力绵延两千多年,进入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谱系。

从表面看,此次起义显得很仓促,应该很难成功。但此次起义不但做大、做强,而且瞬间形成“燎原之势”。为什么这一次几乎毫无准备的起义,竟然能成功?总结此次起义,可以发现,这次好像临时起意、准备得潦草不堪的起义,无意中进入了一个非常有利于起义发展壮大的“局”。

一是从起义爆发的地点看,大泽乡这个地方经济发达,有利于获得补给,反秦的社会基础非常雄厚。大泽乡是在今安徽省中部偏北地区,这里属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且距秦朝的核心统治区关中比较远。起义后,来自关中的秦朝正规军队不可能迅速赶来镇压。实际情况是,起义军队迅速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连克铚(今安徽省濉溪县)、酂(今永城市西)、苦(今河南省鹿邑县)、柘(今河南省柘城县)、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内)五个县城。在控制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区域后,随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陪都。秦灭六国后,把陈县定为郡治所在地。以上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虽然起义之初,这些起义队伍没有武器,暂时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之后的征战中,这支队伍通过攻占城市,很快得到补给。在攻打陈县之前,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达到数万之众,实力已相当强大。同时,围绕大泽乡的周边地区,曾经是楚国和韩国的故地,曾经爆发过惨烈的秦灭楚战争。根据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的研究,秦国派李信率军灭楚时,曾因为在陈县附近爆发反抗秦国的叛乱,导致第一次伐楚失利。之后,也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反叛。这里反秦的社会基础悠久且雄厚,陈胜、吴广在这里起义,很容易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

二是起义军队的规模有利于控制和管理。当时,参与大泽乡起义的戍卒有九百多人。从管理学角度看,任何组织实现高效运行,都面临着如何把组织控制在合适规模之内的问题。从起义效率的角度看,参与起义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人数太多,不好统一号令,容易出现变数。作为基层军官,陈胜、吴广即使能搞定一个带兵的将尉,如果还有其他将尉,他们能不能瞬间搞定,就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不能,则起义很可能会胎死腹中。如果起义军队人数太少,则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在短期内不能做大做强,那么不用等秦朝的正规军过来镇压,秦朝地方军队也有能力将其镇压。这样看,起义队伍的规模至少要达到独立攻占一个中小城市的水平。一旦攻城成功,队伍很快得到补给,在短期内可获得更多的兵员和物资。而陈胜、吴广起义后带出的队伍人数是九百多人,这样的规模不算大也不算小,既能抵抗秦军地方军队,也能迅速壮大,巩固和扩大战果。

三是起义人员都是经过一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军事技能。陈胜、吴广等九百多人是去北部边疆戍边,这是一支承担军事或准军事任务的队伍。在出发前,很可能会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比如接受列队、使用兵器等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应接受过纪律性很强的军事化管理。这些人聚到一起,不是一群乌合之众。大概在大泽乡起义一年前,刘邦曾带人去骊山服劳役,主要从事挖土、推车之类的工作,在组织纪律性和作战能力方面要差很多。陈胜、吴广组织这些准军事化或者说已军事化的人集聚在一起,投入作战,很容易上手。显然,这很有利于他们在短期内攻城拔寨,占据重要城市。(www.xing528.com)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另外三个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比较重要。

一是秦始皇已死,秦朝政局不稳。大泽乡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而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去世。刚登基一年的秦二世还面临着皇位合法性被质疑的压力,在秦朝上下流传着秦二世谋篡皇位的谣言。秦二世在赵高的辅佐下,处理政敌的手段非常强硬,缺乏策略,丧失了人心。秦始皇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和娴熟的掌控力,只要他在世,很多人即使不满,也不敢造反起事。但二世登基后,大家就不会像对待秦始皇那样敬畏他了。秦朝的政局暗流涌动,天下人心浮动。

二是陈胜、吴广没有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有机会领导起义。当时,秦朝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对以下两种人进行严密控制。一类是关东六国的旧贵族。秦朝统一六国后,出于怀柔和安抚的政策,对六国的旧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那时候,虽然生活很窘迫,但很多六国贵族的族群得以存续下来。比如,在楚地,项氏家族里除了项梁、项羽,我们知道的还有项庄、项悍、项声等人。在齐地,田氏家族里除了田荣,还有田都、田市、田广等人。族群越大,地位相对越高,名望也就越高。从当时情形看,最有意愿、能力和资源首先发动起义的人应该是项梁、项羽、张良等关东六国的旧贵族。这些人的祖上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张良的祖父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作为韩国高级贵族的后裔,秦国攻灭韩国,对他们的刺激要远远大于普通百姓。公元前218年,张良毁家纾难,在博浪沙雇凶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流亡于江湖。项梁、项羽叔侄自始至终密谋推翻秦朝,并掌握一些地下反叛的武装力量。但这些人始终受到秦政府的监视或追捕,他们没有机会通过正常途径公开地掌握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而陈胜、吴广则不同,他们虽然说也是贵族,但与项梁、项羽、张良相比,应该不在一个层次。而陈胜、吴广起义成功后,来投奔他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另一类是具有造反倾向的黑社会组织。秦朝还对游离于政府控制外的涉黑组织予以打击。比如曾打击过张耳、陈馀为首的“黑社会”组织,逼迫这两人隐姓埋名,从外黄县外逃他乡。不过,想领导“黑社会”组织,必须要人缘好,能积聚一定人望,这些都是基本条件。但陈胜在乡下和别人一起务农时,对嘲笑他的人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显然,他为人比较孤傲,很难成为“黑社会”组织的首领。在到达大泽乡之前,他应该不是“黑社会”组织的头目。因此,尽管陈胜、吴广在秦末第一个拉起起义大旗,但他们在平时应该不是秦朝政府重点监控的对象,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最终是他们,而不是那些更热衷起义的人第一个挑起反秦大旗了。

三是秦朝在大泽乡周边没有布置足够多的正规军。秦朝创建之初,收集天下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放在咸阳。迁关东六国具有社会号召力和经济实力的贵族入关中居住,既削弱六国旧地的经济实力,也防止这些贵族在六国旧地鼓动民众反抗秦朝,开展复国运动。在秦朝看来,六国故地的民众失去了造反能力、条件和实力。与此同时,秦朝继续开疆拓土,秦朝征发五十万军卒,南征百越;征发三十万人,北防匈奴。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原因是,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如果百越之地无法被征服和纳入行政管理体系,对那里实施编户齐民的管理,那些不愿或者受不了秦朝管理的民众,会大量逃亡到百越,长此以往,会严重冲击秦朝的郡县制度,甚至动摇该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因此,秦朝必须把国家腹地的军队征调走,实行“虚内强外”国防战略。当大泽乡起义爆发后,陈胜、吴广率领的队伍几乎没有遇到实力强大的正规军队,为这支起义军队迅速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