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文公成功利用周襄王之归,智取中原诸侯

晋文公成功利用周襄王之归,智取中原诸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叛军溃败,周襄王被晋文公顺利地迎回了国都。晋文公有心接受宋国的依附,毕竟这是他控制中原诸侯很关键的一步。就在晋文公徘徊不前时,他的大臣先轸站出来进言,认为必须接受宋国。卫成公担忧昔时假道伐虢的悲剧重演,因此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晋军只好另渡黄河。后来晋文公又提出在卫国征调军队的请求,再次遭到了卫成公的拒绝。城濮之战以晋军大胜收场,它成功遏制了楚国北进的战略,预告了晋文公霸业的到来。

晋文公成功利用周襄王之归,智取中原诸侯

宋楚争霸告一段落,不久后,重耳也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顺利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即位之初,面对当时人心涣散的晋国,明白若无改革,将难以挽救这种颓势。于是,在和狐偃及赵衰等人的讨论之后,文公决定对晋国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行之后,晋国渐渐有了起色,晋人也在几十年的阴霾之后,终于在文公身上看到了晋国未来的曙光

就在文公即位那年,周王室发生了一场内乱。周襄王有一个胞弟叫王子带,自襄王即位后便屡次想争夺王位。他联合狄人攻进周都,周襄王无力抵抗,只得逃往郑国,而后告难于鲁、晋、秦等国,希望他们能尽快来救自己。勤王作为称霸的一个途径,自然受到所有有着图霸之心的诸侯青睐,基本没有诸侯会拒绝这个请求。

当时,秦国的百里奚一看到这封求救信,便立即劝秦穆公将周天子迎到秦国,好行称霸之事。秦穆公也有这个想法,便开始调兵遣将。穆公来到黄河岸边,忽然又产生了对晋文公干涉的担心,于是只好暂时屯兵于此,静观其变。

就在秦穆公还在黄河岸边徘徊的时候,晋文公已经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甩掉了秦穆公,直入周地。文公兵分两路,一路前往郑国迎周襄王,另一路则直逼在周的王子带。晋军轻而易举便攻破了王子带的军队。叛军溃败,周襄王被晋文公顺利地迎回了国都。

周襄王回国后,大赏晋国。晋国在勤王之后,不仅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连威望都直逼当初的齐桓公。穆公在这次行动中输给了晋文公,但不能说穆公比起文公来更加优柔寡断,毕竟就地理位置而言,秦国要到周都和郑国,都必须经过晋地,这是秦穆公不得不考虑的一点。也因为这一点,穆公称霸的时机就这样让给了晋文公。

此时的晋国犹如一颗明星,照亮了中原各国。宋国早就不满楚国,苦于没有一个大的国家可以依附,此时晋国以勤王的姿态崛起,宋国自然背离楚国而倚向了晋国。

晋文公有心接受宋国的依附,毕竟这是他控制中原诸侯很关键的一步。但是另一方面,接受宋国的同时便意味着晋国要交恶楚国。楚国雄踞南方多年,对中原局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一点晋文公也不得不考虑。

就在晋文公徘徊不前时,他的大臣先轸站出来进言,认为必须接受宋国。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先轸也想好了对策:这是一个春秋版的围魏救赵——攻伐楚国的盟国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国之危自解。(www.xing528.com)

如先轸所言,宋国的背叛引起了楚国的愤怒,于是楚军再次出发,直逼宋国。为了解救宋国,晋文公率领晋军直达卫国。来到卫国的国境线上时,晋文公派人向卫成公借道援救宋国。卫成公担忧昔时假道伐虢的悲剧重演,因此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晋军只好另渡黄河。

后来晋文公又提出在卫国征调军队的请求,再次遭到了卫成公的拒绝。当时卫国内部亲晋大臣较多,卫成公的举动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最后导致了事变,卫成公被赶出了卫国,卫国因此依附了晋国。这之后,晋军接着南下,来到了曹国,俘虏了曹共公,曹国也依附了晋国。

晋国成功降服了曹、卫两国,围攻宋国的楚国却还没有退兵的意思,此时晋国面临着和楚国决战的境地。先轸向晋文公献策:让宋国使者去贿赂齐、秦二国,使齐、秦劝楚退兵,而自己则将曹、卫之地分割给宋国,这必然导致楚国的愤怒。楚国一怒,自然听不进齐、秦相劝,这将更坚定两国联晋的决心。

就这样,在先轸成功的外交谋略以及齐、秦各自的打算下,齐、秦两国决定出兵援助晋国。至此,春秋形成了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三强联合,一向自信的楚成王也有点慌了。为防止秦国从后方偷袭,他下令围攻商丘的成得臣领兵退回。但成得臣却自信满满,坚决请求与晋一战。楚成王见成得臣如此坚决,也不再泼他的冷水,只好同意。但仍有所迟疑的楚成王不敢出全力,只派出了小部分军队增援成得臣。

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围攻商丘的成得臣见晋军来势汹汹,便故意给晋文公送去一封休战协议,协议里声称如果晋国能让曹、卫复国,楚国就退出宋国的土地。这协议看似休战,其实是激将法。晋国如果退出曹、卫的土地,就意味着晋国的霸者之战将暂告一段落,这当然是晋文公所不愿意的。

因此,面对成得臣的激将法,先轸也想出了一个更高明的计策来对付他:将计就计,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但前提是两国必须与楚国绝交。这是一个更加高明的激将法。果然,成得臣看到曹、卫竟然公开表明和楚国断交关系,恼羞成怒,遂仗着自负直逼晋军。为避开楚国的锋芒,先轸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令军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了预定的战场——城濮。

晋、楚两军于城濮发生了战争城濮之战以晋军大胜收场,它成功遏制了楚国北进的战略,预告了晋文公霸业的到来。城濮之战也再次改变了春秋的格局,晋国继承了齐国位子,开始了号召诸侯的历史,而有所不甘的楚国只能在南方伺机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