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下归之”之实例-齐国人才战略

“天下归之”之实例-齐国人才战略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采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拥护,从而使周的势力迅速壮大。

“天下归之”之实例-齐国人才战略

【实例一】“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周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周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见到姜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周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姜太公回答:“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周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姜太公回答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周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姜太公回答:“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周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姜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周文王问道:“有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姜太公回答:“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遭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周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把太公请上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这段记载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是姜太公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商朝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阶级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商纣王更是暴虐婬侈,他自恃才智,大兴土木,营造离官别馆。调动了许多奴隶,修建方圆三里、高达千余尺的鹿台,里面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同时又修建了一个大仓库,把从各地搜刮来的粮食全部装在里面。商纣王对都城雄伟的宫殿还不满意,又在南到朝歌北到邯郸的范围内,修建了许多高耸入云的离宫别墅,投放很多珍禽异兽。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过着极其奢侈腐朽的生活

第二,酷刑苛法是失天下的败亡之道。商纣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刻骨仇恨。为了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商纣制定了许多酷刑苛法。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该刑是先用铜做成大圆柱子,上面涂油,用火烧热,然后让犯人在又热又烫的铜柱上爬行。再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还有一种脯刑,将犯人割成一条一条晒成肉干。纣王的残暴,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强烈的反抗。商纣王的叔父比干见他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冒死劝谏,劝他修善行仁,被纣王剖腹验心。许多大臣见其无可挽救,纷纷逃亡。商纣王众叛亲离,成了独夫民贼。

第三,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是“天下归之”的前提所在。与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特别是周文王姬昌即位后,“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准备推翻商朝。在政治经济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饥而不征、泽粱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采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拥护,从而使周的势力迅速壮大。周文王逝世后,他的儿子武王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方针。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向商发动了进攻。在牧野击败商军,商朝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举火自焚,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商朝60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在商的废墟上,一个新兴的王朝周朝诞生了。

【实例二】《管子·地数》记载,“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桓公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桓公问于管子曰,‘事尽于此乎?’管子对曰:‘未也。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骐骥黄金然后出。令有徐疾,物有轻重,然后天下之宝壹为我用。善者用非有,使非人。’”

有一次,齐桓公管仲说:“利用地理条件的理财方法,可以讲给我听听吗?”管仲回答说:“土地的东西广度二万八千里,南北长度二万六千里。其中山脉八千里,河流八千里,出铜的矿山四百六十七处,出铁的矿山三千六百零九处。所有这些,是人们分别土地种植粮食的条件,也是兵器钱币的最初来源。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的,财用有余;不善于利用的,财用不足。古今封泰山、禅梁父的七十二代君王,他们得失的规律都在这里面。这叫国家的财政。”齐桓公说:“为什么说他们得失的规律都在这里?”管仲回答说:“从前,夏桀霸有全部天下而财用不足,商汤只有‘薄’地七十里而财用有余。并不是天专为商汤降下粮食,也不是地专为商汤长出财物,而是由于伊尹善于经营交换、善于轻重之术、善于由国家掌握经济的开闭与决塞。伊尹还精通物价高低和号令缓急的政策来集中操纵这些条件。”君臣之间在经过一系列探讨之后,最后齐桓公问道:“理财之事就到此为止了吗?”管仲回答说:“没有。齐国是一地处交通要冲的国家,是四通八达的地方,从而是游客富商的必经之处。外人来到我国,吃我们的粮食,用我们的钱币,然后,好马和黄金也就提供出来了。我们掌握号令要有缓有急,掌握物价要有高有低,然后天下的宝物都可以为我所用。善治国者,可以使用不是他自己所有的东西,也可以役使不是他自己管辖的臣民。”(www.xing528.com)

这段记载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关于“致天下之民”,管仲说:“现今主持国家拥有土地治理人民的君主,要注重四时农事,保证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才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现在君上亲身示范犁田垦地,开发草土,是可以得到粮食的。人民的口粮,每人也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保证。然而大街小巷为什么还有挨饿受冻的人呢?这是因为粮食被人囤积起来了。现在君上铸造钱币,人民用来交易,每人也合有几百几十的数目。然而为什么还有卖儿卖女的呢?这是因为钱财被人积聚起来了。

第二,春秋时代,齐国充分发扬姜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鱼、盐、丝织品等产品销往他国,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其他国家的商人到齐国来,从而达到“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的目的。

管仲还主张利用谋略来达到“来天下之财”。据《管子·轻重甲》记载,有一年,齐桓公说:“皮、干、筋、角四种兵器材料的征收太重了。由于重征于百姓而使市场上皮、干、筋、角的价格昂贵,这不是治国之法。”管仲回答说:“请下令修筑高桥深池,使行人站在桥东看不到桥西,站在桥南看不到桥北。”齐桓公说:“可以。”过了一年,皮、干、筋、角的征收减少一半。人民在这方面的负担也就减少了一半。桓公召见管仲询问:“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桥和池平坦的时候,夫妻两人拉着车子,可以轻松地走百里路。现在高架桥而深挖池,东西南北的行人互相看不到对方,一旦天下小雨,十个人的力量也不能推车上桥;洼地遇雨,十个人的力量也靠不住。除了利用牛马的力量别无其他方法。牛马骡被累坏了,而且不断死在路上,牛马的皮、干、筋、角白送都没有人要。牛马的价格也必然上涨百倍。天下各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势必像流水一样赶着牛马到齐国抛卖。所以,高架桥而深挖池,正是用来招引天下的牛马而减少人民这项负担的办法。”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之一的“杠池之谋”。

春秋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战争频繁,兵器材料(皮、干、筋、角)需用量巨大,所以供不应求,只靠国内的资源是无法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的。管仲采取修筑高桥深池,累死大量牛马骡的措施,解决兵器材料(皮、干、筋、角)供不应求的难题。国内牛马的急剧减少使得市场牛马价格暴涨,因此吸引天下人纷纷赶着牛马来齐国抛卖。这是管仲“物多则贱,寡则贵”的轻重理论的具体运用。杠池之谋说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光“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利用他国的资源。古书《道若秘》上说“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显然《管子》的作者将商业放到了经济政策的核心位置。通过人为增加需求的办法提高价格,“来天下之财”是杠池之谋的核心所在。

第三,作为人君,不能分散囤积的粮食,调节物价的高低,分散兼并的财利,即使他加强农业,督促生产,无休止地开发荒地和铸造钱币,人民也还是要贫穷的。齐桓公问管仲说:“现在我想调节物价高低,分散兼并的财利,散开囤积的粮食,否则社会上将会无休止地兼并,不停息地积累,贫贱、鳏寡以及老而无子的人们就将生活无着了。那么,这种‘散’和‘分’都有什么办法呢?”管仲回答说:“只有精通轻重之术的专家能解决这个分散的问题,请下令召见精通轻重之术的专家好了。”齐桓公说:“好。”于是束车五乘,从周下原接来癸乙。齐桓公与癸乙、管仲、宁戚四人坐定。桓公说:“请问关于轻重之术?”癸乙说:“向人民征税过重,就失掉人民支持;对各国诸侯多次失信,就没有盟国追随。”管仲肩挨肩地问他说:“我不向人民征税,用什么供养军队?不向人民征税,靠什么抵御邻国入侵?”癸乙说:“只有弄空豪门贵族的积财才行。弄空他们的积财则货物有无相通,有无相通则货物流入市场,流入市场则物价下跌,物价下跌则万物可以利用了。懂得万物可以利用而不用,财货就流失到其他国家,流失到其他国家,是本国的大害。”齐桓公说:“请问弄空豪门贵族的积财而使财货可以利用的做法。”癸乙回答说:“国内财货有余但战车不足,就责成卿和附庸诸侯提供出来。个人家资富足但不拿外事费用,就责成令和大夫提供出来。这样财货就可以有无相通,有无相通则财货可以流入市场,流入市场则物价下降,物价下降则财货可以利用。所以,懂得三种调节措施依据同一政策的人,才能够主持天下,不懂就不能主持天下。所以要把这种措施用号令明确起来,配合以缓急合宜的步骤,天下百姓就会像流水般地归附于我们。这就是轻重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