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省蚕桑生产情况及趋势(1986-2015年)

陕西省蚕桑生产情况及趋势(1986-2015年)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后,“蚕茧大战”恶性竞争的负面效应显现,茧丝绸行业市场疲软,销售不畅,效益下滑,经营企业利益受损,收购蚕茧减少,进一步导致茧价下跌、蚕桑生产退缩,蚕农受损。1998年后,陕西蚕桑生产迎来快速发展的十年。经过调整,到2015年蚕桑生产基本稳定。表5-3-5陕西省1986~2015年蚕桑业生产情况表单位:万亩、吨续表注:桑园面积含少部分绿化生态桑园。

陕西省蚕桑生产情况及趋势(1986-2015年)

历史上陕西蚕业养有桑蚕柞蚕和蓖麻蚕,1986年后由于生产规模小、市场不完善、效益低等原因,柞蚕、蓖麻蚕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消失。1985年全省有桑园面积70.1万亩,年养蚕21.7万张,产茧1940吨。1986年,全省桑园面积48.9万亩(此前陕西桑园多为田坎、山坡零散栽植,面积统计欠科学,1986年起统一按600株桑折一亩统计),蚕茧总产5276吨。当时蚕茧为国家计划物资,由供销社统购统销。1987年始,受国际市场蚕茧需求旺盛影响,国内蚕茧经营企业出现抬价抢购蚕茧风潮,暴发了“蚕茧大战”。由于较高茧价刺激,农民养蚕积极性高涨,此后十年蚕桑产业发展较快,但潜伏积累了比较严重的危机,处于不健康状态。1995年全省桑园扩大到107万亩,蚕茧总产量1.56万吨。

1996年后,“蚕茧大战”恶性竞争的负面效应显现,茧丝绸行业市场疲软,销售不畅,效益下滑,经营企业利益受损,收购蚕茧减少,进一步导致茧价下跌、蚕桑生产退缩,蚕农受损。1999年全省桑园面积减少到80.7万亩,蚕茧总产1.47万吨。

199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关于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蚕桑主产省区市改革茧丝绸产业管理体制,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省级茧丝绸集团公司,实行政企分开,收购企业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对稳定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蚕农利益,稳定促进蚕桑生产。1998年后,陕西蚕桑生产迎来快速发展的十年。200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37.6万亩,全年养蚕78.11万张,产茧2.6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印发《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启动“东桑西移”工程。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连续3年,在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中每年切块1000万元,由省商务厅、财政厅安排项目,重点用于扶持陕南蚕桑基地建设,为全省蚕桑生产发展注入新动力。

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茧丝绸产业受到重创,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蚕农生产效益降低,蚕桑生产快速下滑。2012年全省养蚕量下降至30.78万张,产茧1.14万吨,桑园面积相对稳定在134万亩。

2009年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将蚕桑列入“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决定继续实施“东桑西移”项目,省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2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2010年后转为茧丝绸行业发展专项资金。经过调整,到2015年蚕桑生产基本稳定。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年养蚕量30.07万张,蚕茧总产量1.2万吨。(www.xing528.com)

1986~2015年全省蚕桑产业区域布局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安康、汉中地区的大部分县,商洛、宝鸡、延安、榆林市也有部分县发展。安康市为主产区,2015年蚕茧产量占全省的85%。石泉、汉滨、紫阳、平利汉阴旬阳、白河、岚皋、千阳县产茧都在1000吨以上,其中石泉县产茧3888吨,为全省第一。全省有蚕茧收烘企业567个,从业3000余人;有缫丝企业17家,年产生丝2300余吨。缫丝加工能力远大于蚕茧产量,需从省外调进蚕茧才能维持正常生产。

表5-3-5 陕西省1986~2015年蚕桑业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亩、吨

续表

注:桑园面积含少部分绿化生态桑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