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3 种不同模式(人工驾驶,人工驾驶+警示辅助驾驶,人工驾驶+警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下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及操作特性,希望找到不同模式切换对行驶安全性及驾驶行为的对应影响关系,从而为人机共驾智能车的设计提供依据。
2. 被试选择
5 名职业驾驶人及10 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实验,被试的平均年龄为31.47岁(标准差为6.79 岁),其中女性3 名,男性12 名,平均驾龄为7.53 年(标准差为4.40 年)。被试完成实验后均可获得少量酬劳。试者信息如表7-1 所示。
表7-1 被试信息表
3. 实验场景设计
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不同驾驶模式切换对行驶安全性的影响,所以要求设计的交通场景尽量简单,降低其他因素的干扰。实验场景包括静态交通环境和动态交通事件两部分。
(1)静态交通环境:晴天,路面干燥,道路类型为双向4 车道城市道路,道路为南方某一城市的实际道路,全长10 km 且基本为平直路段,道路两侧为商业楼,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分隔,沿途交通标志标牌及路边设施按照道路设计规范进行设计。(www.xing528.com)
(2)动态交通事件:主车以高于60 km/h 的车速行驶,驾驶中会随机出现低速行驶的车辆或者障碍物,需驾驶人采用避让或者制动等驾驶操作。其中一个典型的遭遇场景可描述为:当主车行驶至特定路段时前方突然出现干扰车辆,且该车辆保持低速行驶,另一车道也有车辆与前方干扰车辆并行,主车需通过制动来避免发生碰撞,具体的场景示意图如图7-2所示。
图7-2 实验场景示意图
在图7-2 中,深色车辆为同向行驶车辆,浅色车辆为对向行驶车辆。
4. 实验过程设计
每个驾驶人需在同一路段驾驶3 次。第一次为全人工驾驶,即在模拟驾驶过程中,车辆完全由被试操作,不提供任何警示或者辅助驾驶。第二次为特定场景下的警示辅助驾驶,即在特殊交通场景下,通过进行警示或者报警,提示驾驶人规避潜在的风险。第三次为自动辅助驾驶,即在极端危险情况下,通过接管驾驶人控制权来实现车辆的安全行驶。实验的具体步骤如图 7-3所示。
图7-3 实验步骤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驾驶人在实验过程中需完成双任务。首先,驾驶人需完成指定路段的驾驶;然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人需完成给定的手机导航设置任务,该任务的设计原因是为了增加驾驶险态出现的可能性,进而增加模式切换发生的概率。整个驾驶过程将采用摄像机进行记录,以便于进行后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