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险风及应急对策调查:长风破浪研究

海上险风及应急对策调查:长风破浪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上遇到的不只是顺风和无风,有时还会遇到逆风和险风。随后船上伙长李美等人续上系舵索,危机暂时解除。然而当天夜间风暴更加猛烈,众人被颠簸得不能安卧。伙长李美等人分析险情,决定用船上的数百匹棉布加固船体。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陈侃出使琉球时,船上放置三副备用舵确实很有必要,毕竟海上风涛多险,出发前应未雨绸缪,尽量多做防灾准备。但夏子阳、王世桢一行人遇到的麻烦并未到此结束。

海上险风及应急对策调查:长风破浪研究

海上遇到的不只是顺风和无风,有时还会遇到逆风和险风。不太严重的逆风较为容易解决,如宋代的《萍洲可谈》中所说,放下碇石即可:

海中不唯使顺风,开岸就岸风皆可使,惟风逆则倒退尔,谓之使三面风,逆风尚可用矴石不行。[39]

遇到逆风的航船也可能被推出一段距离,待遇到顺风后再行进,如陈侃出使琉球时记录:

解缆开洋,洋中偶值逆风,船不可往,放回数百里,后遇顺风,复往。[40]

《海道经》中记录了船在遇到顺风和暴风的不同情况下,应做的措施:

《海道经·准备缓急》:

如遇顺风使帆之时,势颠猛,便减帆幔,投奔港汊稍泊,不得贪程,恐风势不止。

天色昏暮,迤逦前行,不知宿泊,多有踈失,不可不知。

遇顺风,正使帆,其间忽转打头风,便当使回风寻港汊为稳,

如缓急猝暴风,奔港滩不及之时,急抢上风,多抛铁猫,牢系绳缆。

……

如春夏间于港汊内泊船,须要多用壮绳,深打樁橛,不以早晚,恐有山水废洪冲突之患。[41]

以上这些还属于可控的技术范围。一旦遇到极度恶劣的险风,给船带来的很可能就是严重威胁甚至灭顶之灾,如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描述了海上三种重要的险风:

方其在洋也,以风帆为适从,若或暴横,转至他国,生死瞬息。又恶三种险,曰痴风,曰黑风,曰海动。痴风之作,连日怒号不已,四方莫辨。黑风则飘怒不时,天色晦冥,不分昼夜。海动则彻底沸腾,如烈火煮汤,洋中遇此,鲜有免者。且一浪送舟辄数十余里,而以数丈之舟浮波涛间,不啻毫末之在马体,故涉海者不以舟之大小为急,而以操心履行为先。[42]

当船在海上遇到风暴时,通常会有各种技术问题同时出现,其中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舵有可能出现问题,并导致船体损毁。嘉靖年间出使琉球的陈侃,记载其封舟上放了三副备用舵[43],而万历三十四年出使琉球的夏子阳、王世桢所乘封舟上只有两副备用舵,从琉球回国时遭遇风暴,两副备用舵先后损坏,最终只能在船上当场冶铁修舵,情形非常艰险。从夏子阳所著《使琉球录》的详细记载中,可以看到遭遇风暴、处理险情的动态过程。首先是海上气候和生物出现异常现象:

二十三日,四面无山,忽见一麻雀飞入船,翎羽稍异。众方疑之,复有断虹见于西北,旋即北风大发,舟荡甚,水激入后舱。

在风浪中,用来系舵的绳索断裂,舵工恐慌哭泣,夏子阳询问原因,才知道船舵在不受绳索控制后,会撞击船身,导致船体碎裂:

系舵大索忽断去,一舟皆惊……而舵工辈咸乌乌泣,询之,乃曰船主于舵,而制舵惟索,索断则舵无制,舵无制则击撞冲突,稍撼金口,而船尾分裂,不可救矣。

随后船上伙长李美等人续上系舵索,危机暂时解除。然而当天夜间风暴更加猛烈,众人被颠簸得不能安卧。第二天上午,船舵在巨响中折断,危机再度降临:

伙长李美辈以铁钩垂捞,应手而得,因即续焉。……是夜风狂转厉,船欹欲倾,坐卧东西,颠越如蹶如枪,余辈彻晓不能贴席。至次日巳刻,忽霹然一声,舵折去矣,举舟惊怖。

于是负责运舵的长年迅速命人降下船帆,准备待风势缓和时换上备用舵,众人祈求天妃护佑。但换舵后风势再次转强,不但桅杆受损,被换上的备用舵也毁于风暴:

长年辈急使下蓬,告曰:“舵虽折,副者尚有二,风定即可易。无忧,但冀神明之祐耳。”各呼天妃求救,少顷风稍定,众遂扶舵易之。然易未移时,风复厉,舵牙连折者二,两木所合成大桅,亦为震撼损裂。至入夜初更,霹然一声,新易之舵又折去矣。

这一夜,船上的人们在恐惧与祈祷中度过。第二天,掌舵者告诉夏子阳,船上只剩下一副备用舵,不知是否应该冒着风险更换,建议夏子阳向天妃问卜,希望神灵能给予答案。于是根据占卜的结果,船员中午时开始换舵,但直到傍晚才更换成功:(www.xing528.com)

时当昏黑,策无所施,巨浪翻天,风涛交激,声若奔雷,船东侧西欹,歌剌剌然,若栋宇将倾之状,人心眩瞀,号哭震天。余辈乃为致祷于神,丙夜稍定,次早,长年辈复告曰:“今止一舵矣,欲易之,则虞风暴,不易,则虞船裂。船摆裂,则舵亦无济矣。乞请筊于天妃。”予等从之,而神许以午时。顾缉整为艰,至酉时,始得易。风亦微转东北,舟稍顺行而荡犹未定也。

然而第三天飓风再次降临,舵叶被海浪击断。由于船上再无备用舵,船员们将仅存的舵杆拔起保护,封舟成了一艘无舵之船,只能随着风涛漂荡:

二十六日,复有麻雀一群飞集船上,倾即飞去,众异之,疑为飓徵。次日,风果暴剧,倏而舵叶又为巨涛击去,众思船中止此一舵,若此干复折,则必无归,亟下偏舵,将舵干拔起,船从兹无主,簸扬倾荡,倍甚于前,怒涛山立,涌过船顶,势如万骑齐奔。

由于海水随巨浪灌入船中,人们只能尽力用辘轳抽水。为减轻船重,掌舵长年让船员们将锅灶等杂物抛入大海,船上陷入一片恐慌:

水建瓴而下,作滩濑声,辘轳运之不能止。此时颠危将覆之状,真若一发之引千钧也。长年亦惧甚,令将锅灶什物之类尽弃海中。举舟哭声腾沸,有剪发代禳者,有束发待毙者,有傍徨求死者,有气息奄奄者,僵仆狼藉,不可为状。

在此情况下,夏子阳鼓励众人修舵以转移悲观情绪,于是船员们在封舟里现场造钉修舵,但风涛影响了工作进度,第二天船体再次破裂进水:

乃勉慰众人,无为汹汹,趣令治舵,以安人心,遂于舟中冶铁为钉,削木为板,但风涛翻侧,人难立足,一日之功,仅成其半。二十八日,尚未就绪,忽有报船裂入水者。众决必死,放哭益哀。

伙长李美等人分析险情,决定用船上的数百匹棉布加固船体。与此同时,夏子阳等官员写文以告龙王,期冀风涛平定:

经过一天努力,到二十九日下午海风转弱,船舵也终于修好,成功更换。[44]虽然这次风暴全程惊险,但最后终于平安度过,两支备用舵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事件经过可以看出,封舟之所以最终幸存,是因为第二支备用舵未被完全损毁,虽然舵叶漂失,但舵杆仍在,海员们才有加以维修的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陈侃出使琉球时,船上放置三副备用舵确实很有必要,毕竟海上风涛多险,出发前应未雨绸缪,尽量多做防灾准备。

但夏子阳、王世桢一行人遇到的麻烦并未到此结束。当封舟历经艰险,终于抵达福建五虎门时,却因地方官军忽视,未派小船引舟入港,以致封舟触礁进水,即将沉没,众人只能弃船而逃:

三十日抵福建定海所,十一月初一日入五虎门港口,臣等与阖舟四百余人方私相庆幸,喜遂生还,乃沿海地方官秦越相视,竟违臣等所行之牌,无一舟来引港,遂至封舟迷礁阁破,一番惊恐,又几没溺,所幸此属内地,臣等亟觅小舟避去,从行各员役皆扶救登岸,仅以身免。[45]

从夏子阳出使的遭遇可以看到,要顺利完成一次册封往返,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海上风云气象万变,航船可能遇到各种危险,无论出使前的准备、海上灾害的应对,还是海陆官军的调度,每个环节都必须安排到位,否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除了折舵之外,风暴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险情,还有桅杆折断、船中进水。陈侃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首先是因桅杆并非用一整根大木头制成,而是用五根小木头加以铁环束成一根,结果风暴中一只铁环断裂,众人急忙用钉加固,以防止桅杆折断:

舟荡不宁,长年执舵甚坚,与风为敌,不能进亦不能退,上下于此山之侧,然风甚厉,浪亦未及于舟中,尚未惧。相持至十四日夕,舟刺刺有声,若有分崩之势。大桅原非一木,以五小木攒之,束以铁环,孤高冲风,摇撼不可当,环断其一,众恐其遂折也,惊骇叫嚣,亟以钉钳之,声少息。

随后海船又显现出制造过程中的问题,由于当初使用的铁钉数量不足,船板加固措施也不到位,致使海水不停灌入,人们无奈之下只能求天妃护佑:

原舟用钉不足,稔麻不密,板联不固,鏬缝皆开,以数十人辘轳引水,水不能止,众白:“不可支矣!”齐呼天妃而号,剪发以设誓,予等不能彻夜不寐,坐以待旦。忽一家人匍匐入舱,抱予足,口噤不能言,良久,方云:“速求神佑,船已坏矣!”予等闻此,心战神怖,无可奈何,叹曰:“各抱诏敕,以终吾事,余非所计也。于此将焉求之?而又将焉逃之?”

正当众人绝望之时,海船上的长年根据经验,认为只要迅速堵塞入水处,就可脱险:

是时,惟长年数人色不少动,但云:“风不足惧,速求鏬缝而塞之,可保无虞。”……执烛寻鏬,皆塞之固,水不能入,众心遂定。[46]

除了风暴会造成海船进水之外,在普通情况下,船中也有可能进水。清代郑光祖曾记录了用木竿缚棉絮,以吸出海船底部积水的方法:

海舟不能无损漏,底有积水,去之匪易。通用大竹一长段,去节,使其机略同水龙,牢系舱旁柱上。另以木竿一根,头缚棉絮,入大竹中,提之,水尽上溢而出。日三四次,而舟底无积水。[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