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出行方式:步行、骑马、船只与汽车的转变

农村出行方式:步行、骑马、船只与汽车的转变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行车在农村普及前,出门基本靠两条腿,也有想走得快的,那就骑马,但养一匹马,在江南,土地如此金贵、精耕细作的地方,不是一般富裕人家就能承受的。以往的塘河,常通县城,所以河的两岸是热闹的地方,无论河里还河边,都是人来人往。沙渚塘边的路,称塘路,那是利用率最高的大路。汽车与公路出现后,塘河一下冷清下来了。出行虽靠船,但也没大桩货物,所以平时也极少用到,普通人家也就没财力造一条船。

农村出行方式:步行、骑马、船只与汽车的转变

自行车农村普及前,出门基本靠两条腿,也有想走得快的,那就骑马,但养一匹马,在江南,土地如此金贵、精耕细作的地方,不是一般富裕人家就能承受的。若想省点力,则坐船,但船行速度极慢,晃晃悠悠半天走不了一九路。所以人们的活动范围只三、五公里半径内。

以往的塘河,常通县城,所以河的两岸是热闹的地方,无论河里还河边,都是人来人往。沙渚塘边的路,称塘路,那是利用率最高的大路。远离塘河的村坊,称深乡下。汽车与公路出现后,塘河一下冷清下来了。原来的深乡下的地方,却因公路的贯穿而日渐喧嚣尘天起来。

出行虽靠船,但也没大桩货物,所以平时也极少用到,普通人家也就没财力造一条船。船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小户人家如急事要用船,一般向大户人家借条罱泥船。罱泥船是条小木船,排量也就一吨左右。乡下有些小名气的医生,如陈雅初,有只船,但船极小,称小划船,出诊用。

至20世纪60年代,日常工业品增多,城乡物资交流开始频繁,公社将大户人家公有化的大船只改装成专门运输人员的航船,并固定摇船人,乡人称其为航船户。肇昌桥与扶驾桥,都有到崇福老县城的航船。航船一天一班,早上7点左右开船,到崇福9点左右,乘船的农民去办事、购物、求医,航船户则去装乡下与县城两地商店里各需的货物。上船需买票,2角一张。许多人就坐一趟,走去坐来,或坐去走回。航船船尾装有两支橹,一支大橹,一只阿橹(小橹),乘船的人如帮助他们摇船,可以不付乘船费。去时是逆水,如冬天西北风很大,一个航船户就必须到塘路上背纤,坐船的人中必定有人帮忙摇船了。

进城农民中午一角钱加二两半粮票吃一碗小面充饥。更省的自己带2两半米,五分钱加工费,也是一碗小面。小面没浇头,只是加了酱油和一点点猪油,但小面有个好听的名字:阳春面。航船在一点左右从崇福开船。回来是顺水,到肇昌或扶驾桥三点不到。带来的货由航船户拿上岸交给商店,对过清单。一桶250斤左右的菜油桶,由两个人踩着窄窄的跳板,随着与船产生的摇晃节奏,抬上河埠,没有点小窍门是没法上岸的。如果这天有鲜带鱼大黄鱼等水产,店里营业员要马上挑了担到乡下村坊卖掉。鱼上压着冰,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发臭了。所以有“挜臭黄鱼”之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3角4分一斤,大部分农家还是买不起。养蚕时节,农民出售桑条皮,晒干了7分钱一斤,10斤桑条皮就有7角钱,可以买一条大黄鱼。养蚕辛苦,买条鱼犒劳下,加入新的大蒜头,这个味道,香出家门。现在的人吃不到了。但一年也只吃一两次,味道就更在记忆里了。

1975年左右,船上装了柴油机,船就靠机器而不是人力行驶了,称挂桨船。只是经过河道时动静太大,远远地就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船上的人想交谈必须扯着嗓子,贴着耳朵,搞得人人都像吵架。挂桨船驶入小河浜,两岸就会卷起两排小浪花,洗涮的人常避之不及,家里的小孩听到老远的“乓乓”声,就会逃到河边去看。(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有人买了脚踏车(自行车)。老人们看到只两个细轮子的车子,觉得人坐上面是要摔跤的。但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骑自行车,不但自己骑,后面还带了人。于是年轻人就不再只在自己村里看露天电影了,而是成群结队去崇福电影院了。这时的大路,还是塘路,运货的装备,还是河里的船,还有拖船。与此同时,也有了去桐乡县城的班车

交通工具更换的同时,是村中道路的修筑。1971年,一条大机耕路贯穿全村,路是崇福镇通往骑塘乡,是留良乡的主要通道。路面宽约60—70厘米,是村里最宽的道路了。1978年左右,在机耕路的基础上,改建公路,即崇高公路(从崇福镇到高桥镇)。公路既无水泥也无柏油,在夯实的泥土上铺一层厚厚的石子,这样下雨也无泥泞,但使用时间一长,石子似乎也被粘走了,露出一节一节的泥土路面,汽车经过,一路尘土飞扬。1980年左右,路面进行了扩容加宽,占用的耕地,扣除了一些公粮任务。后往东延伸,到达楼下角村,公路改称为崇楼线。崇楼线路面浇了柏油。

洋油手照和美孚灯

1995年,沪杭高速公路在村的南端穿村而过;2008年,沪杭高速铁路旁着高速公路又穿村而过。两条高速路,将许多人家拆迁到了新村点,加速了村庄的集聚。2019年,钱江通道(苏台高速)骑塘枢纽在马西桥处开始修建。

2010年后,村里买汽车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渐渐,汽车成了婚嫁的必需品,如20世纪70年代的手表。村里的路也修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多。更多土地用作了路,谷物种植越来越少。但村民也没饿肚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