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戚宿之谜揭秘,战略地位重要!

戚宿之谜揭秘,战略地位重要!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卫康叔世家》:“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牧野大战有“朝食于戚”之说,我认为那是西戚,而东戚在濮阳。这个事件发生在卫出公之时。这里的“宿”与前述的“戚”,实为一地,即孙氏封地,毗邻卫都帝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戚城遗址,现位于濮阳市区,城垣保留较为完整,其堆积可早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尤以东周文化最为丰富。

戚宿之谜揭秘,战略地位重要!

孙、宁二氏世代均为卫国的卿士。其中,孙氏为武公之后,长期活跃在卫国政坛,代问聘问、代为盟会、代卫征战。[4]宁氏在《左传》中至少有八代卿士,他们始终是当时朝政的参与者和主导者。[5]而孙文子、宁惠子与卫献公之间的恩怨,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其中也涉及蘧伯玉对该事件的态度。《史记·卫康叔世家》云:“献公十八年,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往。日旰不召,而去射鸿于囿。二子从之,公不释射服与之言。二子怒,如宿。孙文子子数侍公饮,使师曹歌《巧言》之卒章。师曹又怒公之尝笞三百,乃歌之,欲以怒孙文子,报卫献公。文子语蘧伯玉,伯玉曰:臣不知也。遂攻出献公。献公奔齐,齐置卫献公于聚邑。孙文子、宁惠子共立定公弟秋为卫君,是为殇公。”此事又见《论语集注通证》卷下,“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并孥于戚,而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知愈乎?遂行,从近关出。公使子蟜、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孙子皆杀之。四月,公出奔齐,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左传·襄公十四年》,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且更加详细。“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肝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痒,师曹请为之,……蒯惧,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并帑于戚,而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知愈乎?遂行,从近关出。”这里记载了关键城邑,《史记》记为“宿”,《左传》记为“戚”。《史记·卫康叔世家》:“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集解》:“服虔云,孙文子邑。”《索隐》:“《左传》作戚,此亦音戚也。”也就是说“宿”就是“戚”。牧野大战有“朝食于戚”之说,我认为那是西戚,而东戚在濮阳。[6]

戚与卫都毗邻,《史记·孔子世家》:“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这个事件发生在卫出公之时。此事也详见《史记·卫康叔世家》,其文曰:“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今阳虎诈命卫十余人衰绖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这里的“宿”与前述的“戚”,实为一地,即孙氏封地,毗邻卫都帝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史记·卫康叔世家》卫献公后“三年,吴延陵季之使过卫,见蘧伯玉、史鱼曰:卫多君子,其国无故。过宿,孙林父为击磬。曰:不乐,音大悲。使卫乱,乃此矣”。《通志》卷七十七上:“去郑适卫见蘧伯玉、史鱼等称卫多君子;去卫适晋及戚,闻孙文子钟声,讥其不宜为乐。”在这里特别点到戚这个关键地点。《册府元龟》卷七百五十:“是年,卫孙林父,自戚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关于戚的地点,《水经注·河水》:“故渎东北经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卫国县是北朝之县,东汉光武时由观县改称,在今清丰县东南。清咸丰《大名府志》卷之五:“戚城,在开州城北十里。卫孙林父私邑,东即子路墓。”而戚城遗址,现位于濮阳市区,城垣保留较为完整,其堆积可早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尤以东周文化最为丰富。(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