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蘧伯玉思想在国家乱世中的守身如玉

蘧伯玉思想在国家乱世中的守身如玉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蘧伯玉,是春秋卫国的大夫,名瑗,字伯玉,今河南省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蘧伯玉的思想不仅令儒家感佩,而且其道家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蘧伯玉“弗治治之”的思想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如出一辙,皆是道家思想之源。在国家动乱之时,蘧伯玉保持冷静的头脑,“守死善道”,守住底线,又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蘧伯玉在自己无法控制动乱形势的情况下,既不在国君危难之时与作乱者同流,又不在国君重新返国即位时表功或受辱。

蘧伯玉思想在国家乱世中的守身如玉

蘧伯玉,是春秋卫国的大夫,名瑗,字伯玉,今河南省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蘧伯玉责己、慎独,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在危乱时期,保持清醒,保护自己,有高尚的君子之风。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发生驱赶国君卫献公事,蘧伯玉的所作所为,是令孔子认为十分君子的事。

淮南鸿烈解·原道训》云:“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之;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高诱注:“,履也;质的,射之準。”

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其实类似于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经常考虑自己所作是否有错,从而使自己不再犯错。这正是君子之道。

蘧伯玉的思想不仅令儒家感佩,而且其道家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

《淮南鸿烈解·主术训》云:“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蘧伯玉“弗治治之”的思想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如出一辙,皆是道家思想之源。

庄子·人间世》记载:“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蘧伯玉的这段话对世界、对社会、对万物有非常明晰的理解和认知,含有丰富的哲理,表明蘧伯玉具有清醒的头脑

在国家动乱之时,蘧伯玉保持冷静的头脑,“守死善道”,守住底线,又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孔子认为蘧伯玉具有君子之风。

鲁襄公十四年四月,卫献公约卫国大臣孙文子、宁惠子吃饭。孙文子、宁惠子二人很重视,但是卫献公清早去打猎,把吃饭的事忘了。已经过午,卫献公尚未派人来招待,后来想起来时,与他们说话也没有去掉皮冠。孙文子、宁惠子本来就非常生气,后来又经过人的挑拨,二人作乱。于是卫献公带着其母弟鱄(字子鲜)一起出奔齐国。卫献公出奔后,孙、宁又立公孙剽为国君,是为卫殇公。(www.xing528.com)

当孙、宁二人领士卒杀卫献公的群公子及其身边近臣时,刚好蘧伯玉看见,伯玉马上从近关逃出卫国,这是明智的选择。《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宁惠子临终时还说:“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宁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孙、宁二人作乱的理由是不能得到宗法社会认可的。

十二年之后,卫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宁喜与孙林父争宠相恶,殇公使宁喜攻孙林父,林父奔晋。”这样就给流亡在齐国的卫献公以机会。

当卫献公欲要返卫之时,蘧伯玉闻之此事曰:“瑗不得闻君之出,敢闻其入。”蘧伯玉又从卫国是近关逃出,告诉卫大夫右宰谷。右宰谷曰:“不可获罪于两君。”[1]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云:“卫献公使子鲜为复。敬姒强命之。对曰:‘君无信,臣惧不免。’敬姒曰:‘虽然,以吾故也。’许诺。初,献公使与宁喜言。宁喜曰:‘必子鲜在,不然必败。’故公使子鲜。子鲜不获命于敬姒,以公命与宁喜言曰:‘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宁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闻君之出,敢闻其入。’遂行,从近关出,告右宰谷。”杜预注:“十四年,孙氏欲逐献公。瑗走,从近关出。”

齐景公与流亡在齐国的卫献公一起到霸主国,请求晋国覆卫。“晋为伐卫,诱与盟。卫殇公会晋平公。平公执殇公与宁喜,而复入卫献公。献公亡在外十二年而入。”[2]卫献公覆卫之后,宁喜弑其君卫殇公剽。献公后元年诛宁喜。

蘧伯玉在自己无法控制动乱形势的情况下,既不在国君危难之时与作乱者同流,又不在国君重新返国即位时表功或受辱。他不卑不亢,成功地躲过了劫难,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和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