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与君子文化:揭示蘧伯玉思想的内涵与精髓

长垣与君子文化:揭示蘧伯玉思想的内涵与精髓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君子风范和“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充分体现了蘧伯玉思想的精神实质。加之,蘧公比孔子年长三十,又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所以,蘧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对儒家思想体系的早期形成和日渐完臻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不容忽视的催生作用。但是蘧伯玉思想的精神动力和“贤德君子”的标杆行为以及蘧公自身的人格魅力,不但使其在当时就贤名远播,享有“大德君子”和“春秋先贤”之美誉,同时也为历代国人尊崇与敬仰。

长垣与君子文化:揭示蘧伯玉思想的内涵与精髓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谥成子,以字行,春秋卫国蒲邑(今河南省长垣市)人,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卒于公元前484年。他幼小聪慧,能言善辩,且生性忠恕,谦诚坦荡。因生于仕宦之家,未及三十便临朝入仕。曾事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后执相位,为卫国之贤大夫。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蘧伯玉出生于王室衰败、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乱世春秋。面对诸侯各国相互攻伐的战乱局面和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政治主张,青年时期的蘧伯玉即坚守“克己复礼”和“以德治国”的君子理念。他洁身自爱,外宽内直,寡过知非,检点自身且兼爱他人和仁德施教。他上对国君,下对同僚百姓常怀礼仪包容之心和仁德教化之举。例如卫献公在位时,其孙子公叔文子也在朝为官,且与蘧公交好。但此人依仗祖父是国君常恃强霸道。一天傍晚,他与蘧公到帝丘郊外之暇丘台(今濮阳县南)处游玩踏青。二人信步登上暇丘,顿时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突然公叔文子双手擎天,原地旋转,高兴地大声喊道:“多美的暇丘啊,我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吧。”一旁的蘧伯玉听后一惊,心想这里的老百姓可要遭殃了。因为国君的孙子的要求无人敢违抗。想到此,他告诫自己,今天这事必须设法劝阻,要不然,这里的老百姓就会失去美丽的暇丘。于是他稍加思索,假装高兴地对文子说:“这暇丘果真是好地方,你喜欢我也喜欢啊。而我比你年龄大,肯定比你死得早,你就把这块地让给我吧。”公叔文子听出蘧公话中之意,但也不便发作,只好说:“那就让给你吧。”

在这里,蘧伯玉仅用一句带有讽喻意味的玩笑话,就稳妥地解决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既显示出他机敏善变的才能,又体现了他关心百姓利益的仁爱之心。

再如,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自恃强大,想用偷袭的办法侵吞卫国,并限期一月派大夫史默前去刺探消息。史默到卫国却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先后拜访了孔子和蘧伯玉,又亲自考察了子路治理的蒲邑:入其境田园茂盛,民尽其力;入其城,房屋完好,商贾繁华;入其衙,办公有序,政不扰民。在与相国蘧伯玉的交谈中,史默问道:“相国是怎样治理卫国的呢?”蘧公回答:“弗治之治。”史默又问:“何为弗治之治?”蘧公说:“弗治之治就是不用酷刑峻法。所有礼仪之邦,当以仁爱为本,以仁德之心体恤民情,以礼仪诚信教化百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执政者以忠恕报效国家,极力为社会服务。同时还要任用贤良,搞好团结,这样才能使民心安乐,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一旦外敌入侵,民众必以死效命。”至此,史默真正体会到了蘧伯玉以德治国和以德服众的威慑力量,也看到了民愿为其效命的决心。于是结束了对卫国的考察及时返回了晋国。晋国国君赵简子听完史默的考察汇报后,遂打消了武力夺取卫国的念头,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纵观春秋战国史,人们不难发现,从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康叔直至卫角公被废为庶人,卫国前后共存在了838年,是列国中存在最长的一个诸侯国。究其原因:“卫多君子,不忍灭也。”这就是蘧伯玉“以德治国”的政治威力。(www.xing528.com)

伴随着岁月的印记和个人修养的不断加强,蘧伯玉逐步养成了“寡过知非、遵礼尚仪、谦恭坦荡、仁德宽直”的君子风范。并以“宫门蘧车”“舒卷有道”“寡过知非”“楚国荐贤”“蘧孔游蒲”“以德退兵”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影响和教化着周边的人们。由此出现了“卫多君子”的可喜局面,后人将他的家乡长垣赞誉为“君子之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古代道德风化领域中最早的“长垣现象”。

良好的君子风范和“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充分体现了蘧伯玉思想的精神实质。加之,蘧公比孔子年长三十,又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所以,蘧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对儒家思想体系的早期形成和日渐完臻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不容忽视的催生作用。只是蘧公没有像孔夫子那样广收门徒和著书立说,没能将自己的生活实践,施政要领及个人修身处世方面的言行准则,全面系统地记录著述,因此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成一家的道德范本和传世经典。这应该说是蘧公生平的一大憾事,也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一大憾事。但是蘧伯玉思想的精神动力和“贤德君子”的标杆行为以及蘧公自身的人格魅力,不但使其在当时就贤名远播,享有“大德君子”和“春秋先贤”之美誉,同时也为历代国人尊崇与敬仰。在曲阜孔庙内供奉的历代先贤鸿儒中,蘧伯玉排在第一位;唐宋两朝皇帝曾追封蘧伯玉为“蘧伯”和“内黄侯”;就连明朝山西按察使、长垣人郜永春也曾自号“仰蘧”。所有这些都是后世国人尊孔仰蘧的真实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