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君子文化:引领大众

长垣君子文化:引领大众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君子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不论是其内涵变化,还是文化传播者、接受者,抑或是文化的社会意义,无一不凸显着其走向大众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挖掘,君子文化在其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关注,从次中心走向中心,君子文化的当代意义与践行成为热点。[4]为了适应君子文化的大众走向,对其进行公共阐释是必然之举。

长垣君子文化:引领大众

君子一词渊源既深,由来已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周易》中出现21次,《易传》中出现104次,《论语》中出现107次,《孟子》中出现82次,《荀子》中出现304次,虽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内涵和文化构成却跟随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它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传统经典《尚书》中即已出现相关之语,如“君子所其无逸”“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等,但此时所言及的“君子”是一个专有名词,是“君”与“子”的合称。君子本义源自“君”,代指当时社会中的贵族和执政者,是与“小人”“庶人”“野人”相对的称呼。到了《周易》中所言的君子,其内涵就不仅仅是指统治者了,更增添了些许“德行”之意蕴,君子也逐渐由“天命君子”向“事业君子”转化[2],如“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等。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影响下,各派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以阐明“君临天下之术”,君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君子的涵义也在此时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其所指代的范围也扩展至卿大夫中具有高尚道德的这一类群体。这一时期,对君子一语作出较大贡献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们)将君子从原始的身份指向改造为道德指向,而且这种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这也就是说圣人并非一般人能企及,而君子却是可以经过后天奋斗实现的。此时所言的君子内涵丰富,有相应的标准及要求,且多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说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除此之外,道家学派也是对君子关注较多的学派之一,它从诸多维度指出了君子应具备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由此,君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有关道德、人格、行为方面的意义,君子也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唐宋以后,君子一方面继续保持着其对人格、信仰、道德等方面的传统追求,另一方面在佛教等外来思想的刺激下,君子也从中汲取了慈悲、悯人等人文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得以进一步提升。君子文化也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得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的支持与认同,并积淀成中华文化的深层次特征,这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典籍、著述、家风家训中觅得其踪迹。(www.xing528.com)

近代以来,谋求民族独立、富国强兵成为时代最强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奋斗。他们彰显了传统的君子之道和君子之风,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升华了君子文化,爱国为民、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维新变法成为君子文化的新注脚,历史将他们亲切地称之为“君子”,如“戊戌六君子”等。当代,君子文化(君子人格、君子之道、君子之风、君子教育)又重现其光彩,它走进校园、走进企业[3]、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国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由此也可以看出,君子文化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君子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不论是其内涵变化,还是文化传播者、接受者,抑或是文化的社会意义,无一不凸显着其走向大众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挖掘,君子文化在其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关注,从次中心走向中心,君子文化的当代意义与践行成为热点[4]为了适应君子文化的大众走向,对其进行公共阐释是必然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