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君子文化之探索

长垣:君子文化之探索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即合宜合理。孔子对“义”十分重视,认为“君子以义为质”,而且把“义”看作是提高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以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荀子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义制利”的思想。据《论语·阳货》记载,当子路问:“君子尚勇乎?”时,孔子答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长垣:君子文化之探索

“义”即合宜合理。孔子对“义”十分重视,认为“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而且把“义”看作是提高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以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首先,在孔子那里,义和利之间是统一的关系。并不是像董仲舒所说的那样“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仁义法》),是水火不容的矛盾关系。孔子并不一概反对人们的物质欲求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但追求富贵须以其道为原则,因为道才是士君子的最高追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这段话并不表明孔子轻视富贵,孔子的本义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过,必须“以道得之”。如果不是合于正道的富贵,则甘愿处于贫贱,所谓“君子固穷”(《卫灵公》);假若是本着正道而得的富贵,则可心安理得地拥有。孟子所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正因为这样,孔子才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吾所好”者是道义而非富贵,富贵的取舍全视道义而定,合则取之,不合则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其次,孔子主张物质利益的取舍,应该以“义”为准则。反对贪得无厌,巧取豪夺,因此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宪问》),孔子要求君子要优先考虑“义”,做事时先想想合不合理,有没有违反道德和正义,心里要关心大众的要求、公众的利益,坚持以义制利的做人方式,所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不仅如此,孔子更强调要“先事后得”(《颜渊》),“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先把事情做好,再谈报酬。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一定要“先义后利”(《孟子·梁惠王上》),务必做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荀子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义制利”的思想。只有“以义制利”,使人人向善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人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荀子·君子》)。再次,在孔子心目中,作为君子,“义”的重要性要高于“勇”。据《论语·阳货》记载,当子路问:“君子尚勇乎?”时,孔子答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在孔子看来,从一个人处理义与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孔子明确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一个人若优先考虑的是“义”,那么,他就是君子。一个人若优先考虑的是“利”,那么,他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关心的是良好品德,小人关心的是田地收成,居处的安逸;君子关心的是遵守法律,不要违犯刑法,小人关心的是怎样得到利益和好处。显然,君子关心的是从公德方面着眼,小人是从私利方面出发。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在当代中国,就是指合乎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正当挣钱方法,见利思义,不贪不义之财,不谋求制度和政策允许以外的私利;一个人若眼中见利忘义,贪得无厌,不要廉耻,罔顾法纪,私欲横流,行为损害他人、国家的利益,也就得不到公众的认同,“穷斯滥矣”(《卫灵公》)才是一个唯利是图、人人讨厌的小人。同时,正由于君子处处想着道德和法度,言行处事便会适中,才会以道义来团结人。而小人则会处处想着利益和恩惠,为了一时的私利而相互勾结,以利相合,利尽则离,言行处事便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其结果“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