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统一战胜魏国,夺得河西

秦国统一战胜魏国,夺得河西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时魏国东败于齐,西败于秦,无力再战,被迫割河西之地向秦求和。惠文王即位初年,继续孝公东进伐魏收复河西的战略。河西、崤函这次落入秦国之手之后,再未被魏国夺走过,从秦穆公开始的河西争夺之战至此画上句号。秦国争夺河西的几次战争都是趁魏国正与别国陷入混战脱不开身的时候进行的。因此秦国最终在河西争夺战中取胜。

秦国统一战胜魏国,夺得河西

春秋时期,秦国地处关中向东方扩张过程中遇到晋国的阻挡,一直无法向前推进。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部分晋国土地,与秦在河西地区交界,成为秦国东进的障碍,因此魏与秦矛盾最深,正如商鞅所说“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10]秦魏两国争夺的焦点是河西。河西指的是“今陕西省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11]位于关中东部黄河以西、洛水以东,黄河在这里由北向南又折而东流,由于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依托黄河天险,成为关中腹地的重要屏障。如果秦占有河西就能依托黄河天险拒敌,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势;如果魏占有河西,不仅扼住秦国东进的咽喉,而且可以随时越过洛河,兵临秦都。[12]由于河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秦穆公时就开始跟晋国争夺河西,两国爆发过多次大战,到了战国时期,秦魏两国更是对河西势在必得,两国之间又爆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河西争夺战。

战国初年,秦国公室衰弱,宗室贵族干政,数易国君,国内形势动荡不安。而魏国国君魏文侯礼贤下士,重用李悝实行变法,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现富国强兵,因此夺走了河西。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河西守,在河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他“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13]使得河西得到发展。同时,吴起对秦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吴子·图国》记载,吴起“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史记》记载,吴起“击秦,拔五城”。[14]秦国虽然也试图进攻魏国,抢回河西,但都以失败告终。

魏国占领河西、掌握有黄河天险,不仅挡住秦人东进的道路,而且对秦本土形成相当大的威胁。因此秦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后,便开始着力夺回河西地区。孝公十年(前352),秦以商鞅为大良造,率兵越黄河进攻魏国旧都安邑,第二年,商鞅又率兵围攻魏国的固阳(今陕西合阳)。孝公二十一年(前341),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给齐国,秦国趁机再次出兵,夺取魏国的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孝公二十二年(前340),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商鞅趁机再次攻魏。魏国派公子卬率兵抵挡秦军。商鞅以前在魏国时与公子卬有旧交,写信邀请公子卬来饮酒会盟,酒宴途中,埋伏的武士冲出来扭住了公子卬。魏军没有主将,很快就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这时魏国东败于齐,西败于秦,无力再战,被迫割河西之地向秦求和。慑于秦的压力,魏国“遂去安邑,徙都大梁”。[15]但和约签订后魏国又迟迟未交割。第二年,秦乘胜进攻魏国岸门(今山西河津),大败魏军。

就在秦对魏的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孝公卒,惠文王即位。惠文王即位初年,继续孝公东进伐魏收复河西的战略。惠文君五年(前333),秦任命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开始全力攻魏。惠文君六年(前332),魏献阴晋给秦求和,秦改阴晋为宁秦。惠文君七年(前331),秦国主将公孙衍率军伐魏,与魏军大战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富县北)获胜,歼灭魏军四万五千,俘虏魏国主将龙贾。[16]雕阴之战使魏国驻守河西的主力损失殆尽,魏国再也无法在河西坚持下去。《战国策·燕策二》中苏代说:“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封陆”当为“封陵”之误),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苏代认为龙贾被俘是三晋首次在对秦战争中惨败,由此可见雕阴之战的重要意义。然而秦的进攻并未停下来,同年,秦又派樗里疾率兵渡过黄河,进攻魏国的焦(今河南陕县南)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魏惠王十分恐惧,只好割地求和,献“少梁河西地于秦”。[17]秦国得到河西之后,“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北之地,尽入秦也”,[18]边境达到了黄河。

秦国拥有河西,渡河伐魏更加便利。次年(前329),秦军渡过黄河,夺取魏国位于河东的汾阴(今山西荣河北)、皮氏(今山西河津南)、焦(今河南陕县南)三城。惠文君十年(前328),秦派公子华[19]和张仪率兵伐魏,攻克魏国的蒲阳(今山西永济北)。张仪请求秦惠文君把蒲阳还给魏,并送秦公子繇为质于魏国以跟魏国交好。然后张仪来到魏国,劝说魏王:“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20]在秦国的恩威并施下,魏国被迫把上郡十五县(今陕西米脂一带)送给秦求和。(www.xing528.com)

秦惠文王元年(前324),张仪带兵夺取魏国的陕邑(今河南陕县)。焦、曲沃和陕是位于崤函通道上的要塞,占领或控制其地,“不仅能够占有崤函古道西段,控制与东段的联系,进而可以沿崤山南北两路向东推进,而且可以控制黄河上的茅津等重要渡口,掌握黄河天险及南北交通要道”。[21]秦得到这一片地域后,在这里修建了函谷关(今河南西灵宝旧城西南)。

河西、崤函这次落入秦国之手之后,再未被魏国夺走过,从秦穆公开始的河西争夺之战至此画上句号。秦国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地理形势上来看,秦国优于魏国。秦国的西边主要是西戎,自从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22]之后,西戎对秦已经没有大的威胁,秦的后方总体上是巩固的,当秦与东方六国争战时,没有后顾之忧。而魏国则属于“四战之境”,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韩,北有赵国,齐、秦、楚、赵都是强国,魏国在向外扩张之时,很容易腹背受敌,甚至四面挨打,所谓“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23]其次,秦国的外交政策优于魏国。在跟魏国争夺河西的这段时间里,秦国尽量拉拢他国,不跟他国为敌,这样便于集中优势兵力。而魏国却是四面出击,跟齐、赵、韩、楚各国混战,导致兵力分散,顾此失彼。秦国争夺河西的几次战争都是趁魏国正与别国陷入混战脱不开身的时候进行的。因此秦国最终在河西争夺战中取胜。

秦国夺得河西,对于秦国和战国时期的局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秦国的领土向东扩张到黄河,疆域扩大;其次,魏国被赶到黄河以东,“从此黄河天险便为秦所掌握,秦的声威也就震动一时了”。[24]秦国不仅独占黄河天险,而且完全控制崤函天险。秦函谷关修建以后,等于扼住关中直通关东通道上的咽喉,“进可以出兵关东,退可以守住关中大门”。[25]最后,秦国获得易守难攻的优越军事地理形势后,对东方六国在战略上变被动为主动。自春秋以来秦不断向东扩张,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阻于河西。掌握黄河和崤函天险后,秦国出兵东进、与六国争雄变得更为容易,“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26]的战略态势完全形成。而六国要想进攻秦国则难度加大。例如《史记·楚世家》记载,秦惠文王后七年(楚怀王十一年,前318),“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27]东方六国的进攻多次被阻挡在函谷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