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从崛起到统一-秦史 崛起与统一

秦国:从崛起到统一-秦史 崛起与统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魏冉主政时期,秦国采取了先尊重齐国大国地位、次策动东方其他国家联合伐齐、最后再单独出兵攻打齐国的外交与军事相配合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当齐湣王在灭宋之后流露出吞并周室自为天子的野心后,当君臣二人相互猜忌孟尝君出奔魏国后,数次受制于齐的秦国首先行动起来了,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打击、削弱齐国的计划,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配合以直接的军事打击。

秦国:从崛起到统一-秦史 崛起与统一

一个强大的齐国不但威胁秦国的东进战略,甚至直接威胁秦国的本土安全。在魏冉主政时期,秦国采取了先尊重齐国大国地位、次策动东方其他国家联合伐齐、最后再单独出兵攻打齐国的外交与军事相配合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派魏冉出使齐国,与齐湣王相约,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秦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承认齐国的大国地位,满足齐湣王的虚荣心。因为当时各国的国君都相继称“王”,甚至连中山国这样的小国的国君也称“王”道“寡”起来,“王”的称号已经显得不那么尊贵和显赫了。秦国与齐国相约,将传说中“三皇五帝”去“皇”称“帝”,以表示位高其他诸侯国君一等,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主宰天下命运。二是推崇齐国为“东帝”,实际上是瓦解东方合纵抗秦的一种策略,离间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使山东五国在猜疑畏惧中产生敌意,使齐国在妄自尊大中陶醉,从而处于孤立地位。三是遥尊齐国为“东帝”,也是连横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联合齐国讨伐赵国,“两帝立约伐赵”。[7]

虽然两个月之后,原来欣然答应并已称“东帝”的齐湣王在纵横家苏秦的劝说下取消了“帝”号,[8]秦昭襄王也被迫取消了“帝”号,使“东帝”“西帝”之说成为一场闹剧,但秦国的三个目的除了“立约伐赵”没有付诸行动外,其他两个均告实现。一是齐湣王的虚荣心在几乎亡国之后仍然没有收敛,“湣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卫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9]最后为楚将淖齿所杀。二是挫败了五国合纵攻秦的计划,在齐、秦相继取消“帝”号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87年,苏秦奉齐王之命游说燕、韩、赵、魏,组成五国攻秦联军,推赵国李兑为主帅,集结于成皋、荥阳,准备兵进函谷关。但由于五国貌合神离,其他四国对齐国更怀有戒心和敌意,最终无功而退,草草收场。

齐国的“超级大国”心态在秦国外交战略的驱动下,到齐湣王晚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晚年的齐湣王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孟尝君又穷兵黩武,连年对外发动战争,搞得国内人心涣散,官场腐败,民穷财尽,将士疲敝。诚如纵横家苏代所言:“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瘁,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老,久师则兵弊。”[10]齐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已趋尖锐。

一个强大而野心勃勃的齐国引起了天下诸侯的强烈恐惧,同样,齐国内部的涣散纷乱也给列国联合击齐以可乘之机。当齐湣王在灭宋之后流露出吞并周室自为天子的野心后,当君臣二人相互猜忌孟尝君出奔魏国后,数次受制于齐的秦国首先行动起来了,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打击、削弱齐国的计划,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配合以直接的军事打击。首先是秦相魏冉与魏相孟尝君合谋“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11]其次是秦昭襄王亲自出马,相继与楚顷襄王相会于宛,与赵惠文王相会于中阳,与魏昭王相会于宜阳,与韩釐王相会于新城,并策动赵惠文王邀请燕昭王入赵相会,转达秦国的建议。而这些“峰会”的目的,就是策划合纵伐齐,秦国实际上充当了合纵伐齐总策划和总盟主的角色。第三是直接派遣由齐入秦的将军蒙骜率领一支劲旅穿越韩、魏之境远程奔袭齐国,一举拿下了河东九座城邑,以求“先出声于天下”,[12]向东方国家表示骄狂自大的齐国已是泥足巨人,不堪一击。这些外交游说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行动收拢了东方国家的人心,鼓舞了东方国家的士气,形成了合纵伐齐的共识。而燕国本来就与齐国有着破都亡国的深仇大恨,在合纵伐齐行动中充当主力军和急先锋的角色。公元前284年,燕国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以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几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地杀奔齐国,秦国派遣尉斯离率领军队参加五国联军,并派遣大夫起贾到魏国主持伐齐事务。号称拥有地方两千里、带甲之士数百万的齐国竟然组织不起像模像样的抵抗,乐毅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包括齐都临淄在内的七十余座城邑,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城尚在齐人手里,成为处于大军包围之中的两座孤岛。齐湣王仓皇出逃他国,结果为卫、邹、鲁诸小国所不容,又回到莒城,最后被名为救齐实来瓜分齐国的楚国大将淖齿杀死。五年之后虽有齐将田单用“反间计”和“火牛阵”大破燕国军队,尽行收复失地,但经此一番沉重打击,齐国已元气大伤,国力衰微,雄风难觅,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远远不是强秦的对手了。(www.xing528.com)

分析齐国在齐湣王统治时期骤然衰落并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齐湣王一改齐威王、宣王时期重才如金、惜才如宝的用人政策,刚愎自用,嫉贤妒能,造成了人才上的巨大流失。汉昭帝时贤良文学在与大夫桑弘羊进行的激烈辩论中,就尖锐指出了齐湣王的这一失误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后果:

文学曰:……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13]

而在同一历史时期,秦国则以博大的胸怀广纳四方宾客,以高官厚禄招揽六国人才,一时形成了东方奇才异士尽皆西向入秦的现象。所以仅以此而论,秦国的蒸蒸日上与齐国的江河日下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五国伐齐战役中,秦国攻取了以前齐灭宋国得到的陶邑,并赐给魏冉作为封地。陶邑为秦国所有,对于秦国后来“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认为,陶邑在战国时代居天下之中,是当时东方经济繁荣的一大都会,而且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而很早就成为齐、楚、韩、魏等国激烈争夺的目标,而“秦国得到陶,为它向东侵略奠定下良好的基础”。[14]公元前270年,魏冉出动大军再次攻齐,夺取了刚、寿两地,“以广其陶邑”,[15]这是一次极有远见的军事行动。著名史学家杨宽先生认为,在魏冉伐齐以取刚、寿之役之前,秦国就三次大举出击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目的在于消灭魏国,想使秦国本土能和攻齐所得的定陶等城邑相连接,以便‘绝山东从(纵)亲’之腰,把燕、赵和楚、韩隔绝开来”。[16]可见在另一个“超级大国”齐国被击垮之后,秦国取得了天下独霸的地位,已经将统一天下的伟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并确定将魏国作为第一个灭亡的目标。“而伐齐以取刚、寿之役也是这一战略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从东西两面对魏国形成腹背夹击之势,并一举斩断山东六国合纵的腰脊”。[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