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史:崛起与统一-秦史 崛起与统一

秦史:崛起与统一-秦史 崛起与统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襄王时,蒙骜、王齮等已负责对外领兵作战,反映在吕不韦长期主政下,秦王政初年相、将权力结构保持了延续性。学界以往习惯将蒙骜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蒙骜军功伟绩主要在吕不韦执政时期取得。庄襄王至秦王政前期,相、将权力结构或可作:“吕不韦—蒙骜”。继据有河南、雒阳后,秦复占据巩城,不断沿东向通道扩展领土。蒙骜先攻取魏河内地区的高都与汲,随后突然进攻赵太原地,占领全境三十七县。

秦史:崛起与统一-秦史 崛起与统一

昭襄王于在位第五十六年秋季去世,《编年记》作“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三贰)。子孝文王“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编年记》作“孝文王元年,立即死”(四贰)。[56]子庄襄王立,辅佐者吕不韦成为新相。《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

政代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57]

“委国事”之“大臣”指吕不韦。依以往任举将帅传统,“为将军”之“蒙骜、王齮、麃公等”,也当主要由吕不韦所拔选。庄襄王时,蒙骜、王齮等已负责对外领兵作战,反映在吕不韦长期主政下,秦王政初年相、将权力结构保持了延续性。王齮即王龁,在昭襄王世范雎为相时曾是仅次于白起的重要将领;蔡泽为相后似未得信任;至吕不韦入相,重得起用,排序在蒙骜之后。蒙骜,齐人,本传言“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58]《史记》卷五《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齐”,《六国年表》作“蒙武击齐”。[59]梁玉绳《史记志疑》已指出当为蒙骜。杨宽认可其说,举“《秦策三》记应侯失韩之汝南,蒙傲乃往见之,云:‘今傲势得为秦王将,将兵’,云云,黄丕烈云:‘李善注《求自试表》引作骜,傲、骜同字。’是秦昭王时蒙骜为将,非蒙武也”。[60]不过,本传不叙昭襄王时“为将”及相关军功,而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61]反映他以秦军重要统帅领兵作战,主要在庄襄王时期。学界以往习惯将蒙骜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始皇七年,蒙骜卒”,而秦王政九至十年(前238-前237)间,嬴政灭嫪毐,逐不韦,始亲政。蒙骜军功伟绩主要在吕不韦执政时期取得。换言之,蒙骜乃吕氏所特予推举之人物。庄襄王至秦王政前期,相、将权力结构或可作:“吕不韦—蒙骜”。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62]吕不韦任相伊始“取东周”,[63]实际延续昭襄王末年“东收周室”战略。“以阳人地赐周君”与“迁西周公于惮狐”,是将两周君迁往远离东向通道的南端。继据有河南、雒阳后,秦复占据巩城,不断沿东向通道扩展领土。[64]秦灭二周后,蒙骜复东向攻韩,迫使其献出成皋、荧阳。[65]本纪称: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66](www.xing528.com)

周王畿雒阳地区被首次置郡,对关西秦国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7]秦汉历史上,荧阳是制御山东的军事要地。秦末,陈胜首义,“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不能下”。[68]李由后来离开荧阳,追击楚军至砀郡,才在雝丘为项羽刘邦所杀:“沛公、项羽……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军,斩李由”。[69]楚、汉相持,楚围荧阳,“汉王之出荥阳,……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70]巩—成皋—荧阳,还可形成相应的战略纵深。不仅刘邦据荧阳以与项羽相持,西汉前期汉廷平诸吕之乱、济北王刘兴居谋反、吴楚七国之乱时,灌婴、缯贺、窦婴等皆屯兵荧阳,以控御山东。[71]

此外,叁川之置,[72]不仅使南阳、河东郡南北连为一体,而且有助于秦在河水南侧隔绝韩上党地与新郑地区的联系。我们注意到,自庄襄王二年(前248),秦重启对河北之地的攻取。中华书局点校本《秦本纪》作“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四年)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73]此与《六国年表》不合。“四月日食。(四年)”,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史记》作“四月日食。四年”,[74]新校勘记引张文虎《札记》卷一并下按语云:“此‘四年’二字疑衍。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云‘庄王三年,庄王死。’”[75]此外,崔适以“各本中有‘四年’二字,衍也,今删。‘王龁’以下,上承‘三年四月’为文,庄襄王无四年也”,并列四证以论。[76]王叔岷则引梁玉绳说“‘三年’二字亦羡文”,并作考述。[77]实际上,朱文鑫对此已有考证:“二年四月之日食,经黄河流域,确为中原可见之全食,三年四月并无日食,益足证《六国表》无误。……盖《本纪》四年之四乃三之误,而上文三年之年字乃月之误,于是四月日食,正接三月之下,同为二年事,始与《六国表》全相符合。此后世传写之讹,非史公原文之误也。”[78]刘次沅进一步就“(秦庄襄王三年)四月日食”条,指出:“计算表明,前248.4.24(庄襄王二年)日食,我们各地可见。庄襄王三年有一次日食,在前247.9.7,不可能是四月。《秦本纪》记录有误。秦用寅正,庄襄王二年日食符合‘四月’。疑原为‘二年四月日食’,《秦本纪》‘二年’误为‘三年’,《六国年表》‘四月’脱”。[79]刘氏工作更为深入。所作“《秦本纪》‘二年’误为‘三年’”的推测,虽不如朱氏“三年之年字乃月之误”解释为优,但二人结论大体一致。此处当以《六国年表》来校对本纪。《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记“(燕王喜)七年,秦拔赵榆次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九年,秦王政初即位”。“七年”当秦庄襄王二年(前248)。从下文记九年事看,这里是将置太原郡与攻赵三十七城连书,系于最先开始的“七年”,与上并无矛盾。由此而论,相关文字修订后应作:

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月〕,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四)〔三〕年,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80]

战国年代学研究有于鬯、杨宽、陈梦家、范祥雍、武内义雄、平势隆郎、吉本道雅、晁福林等多家。其中平势隆郎所排秦表,[81]若涉秦、楚、齐间事多不合。学者有据是表以《六国年表》为误,“而秦方于庄襄王四年(前247)再次攻取该郡”,“赵太原郡所领三十七城,在秦庄襄王三年为秦所攻取,四年(前247),秦于该地重置太原郡”。[82]所论应予订正。这里,本纪先总叙蒙骜伐赵定太原事,具体又可分为两步。蒙骜先攻取魏河内地区的高都与汲,随后突然进攻赵太原地,占领全境三十七县。[83]“(赵孝成王)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84]时当秦庄襄王二年(前248)。秦发动相关战役,还充分利用了魏、赵攻燕之隙。蒙骜攻取高都、汲(或作波),再次断绝了韩上党地的南向通道。所定太原地与河东郡相接,又几乎将上党完全包围。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次年派王龁进攻上党并成功置郡。随后,秦又将上党迆北所定三十七城设为太原郡,首次实现了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信陵君虽然率五国联军合纵击秦,败蒙骜于河外,但是从秦王政即位初“有河东、太原、上党郡”的描述看,秦复夺河北之地后基本没有再次失据。此与“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的关系,值得思考。太原、上党置郡,使秦边界由此推至太行一线。辅以南侧的河内,秦对“西抑强秦、南支韩、魏”而“几霸”之赵再次进围。面对全赵抗秦的山东合纵之势,秦随后将迈出历史性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