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弟子仲由的谦逊从动令孔子伤心痛哭

孔子弟子仲由的谦逊从动令孔子伤心痛哭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死时,孔子为他伤心痛哭,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之后,弟子们更加亲近我。”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人。子路请孔子再多传授一些道理,孔子说:“不要松懈。”“像仲由这种性子,我真担心难得善终。”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孔子弟子仲由的谦逊从动令孔子伤心痛哭

孔子说:“跟着我学习而通晓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是异乎常人的杰出人物。以德行见长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从事政治见长的有:冉有、季路;以言辞辩论见长的有:宰我、子贡;以文章学术见长的有:子游、子夏。颛孙师略嫌偏颇浮夸,曾参迟缓笃实,高柴憨直忠厚,仲由粗率勇猛,颜回却经常处于穷困之中,子贡不安天命而去经商,不过他推测的行情经常是准确的。

孔子所推崇的人:周朝老子卫国有蘧伯玉,齐国有晏平仲,楚国有老莱子,郑国有子产,鲁国有孟公绰。孔子也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论行动都合乎礼法。达到了这种境界,天下人就敬服你的仁德了。”

孔子赞叹地说:“颜回有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僻陋的小巷中,别人都不能忍受的烦忧困苦,颜回却泰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又说:“颜回平日在我传授学问时,表面上愚笨迟钝,下课后观察他私人的言行举止,却能充分发挥所学的知识,颜回实在不笨!”孔子曾经对颜渊说:“有人任用你,就出来辅佐政事;不被赏识,就藏道在身,大概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已全白了,过早地死去了。他死时,孔子为他伤心痛哭,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之后,弟子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如今,再没有像他这样好学的人了。”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孔子赞美他:“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孝顺父母,兄弟亲近,家庭和睦,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过非议。”他洁身自爱,不做大夫的家臣,不接受昏庸无道的国君的俸禄。季氏曾派使者来请他做官,他谢绝说:“如果再有人叫我做官,那我就逃出国界到汶水以北去。”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很有德行。

伯牛患了顽疾,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这是命啊!这样的人却患了这样的病,这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问怎样从政,孔子说:“在外处世,要像会见贵宾一般谦恭有礼;使用民力,要像承办重大祭典一样慎重行事。能够做到这样,那无论是在诸侯邦国或卿大夫的家邑任职做事,都不会有人怨恨不满的。”

孔子认为仲弓在德行上很有成就,曾经说:“冉雍能够担当君王的职责。”

仲弓父亲是个身份卑贱的人。孔子感叹地说:“即使是耕牛所生的小牛,只要毛色纯赤、头角端正,就具备了做牺牛的条件,即使想不用它做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肯舍弃它吗?”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做过季氏的家臣。

季康子问孔子:“冉求有仁德吗?”孔子说:“冉求能把有一千户人家的大城邑、能出百辆马车的大夫家的军政事物管理得很好,我不知道他仁与不仁了。”季康子接着又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他与冉求一样。”

有一天,冉求问道:“听到了一件该做的事情要马上付诸行动吗?”孔子说:“应该立即行动!”子路也问:“听了一件该做的事情要马上付诸行动吗?”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与他们商量,怎么可以一听到就去做呢?”子华听了觉得奇怪,不解地说:“请问,两人的问题相同,为什么您回答的却不一样呢?”孔子解释道:“冉求遇事畏畏缩缩,所以我就激励他;子路急切好表现,所以要压压他。”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这个人性格很粗野,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直率,头上戴公鸡羽毛,身上佩挂公猪皮装饰的宝剑,还欺虐过孔子。于是孔子就陈设礼乐慢慢来诱导子路,后来子路受了感化,穿着儒者的服装,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门下弟子的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怎样从政,孔子说:“凡事自己先做个榜样给他们看,然后才能要求他们辛勤地劳作。”子路请孔子再多传授一些道理,孔子说:“不要松懈。”

子路问:“君子也崇尚勇力吗?”孔子说:“义是最高尚的。君子只好勇而不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品质低劣的人好勇而不尚义,就会偷窃抢夺。”

子路闻道必行,要是他听到一个道理而还没有做到的话,最怕又听到新的什么道理。

孔子评论子路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判断案情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又说:“仲由好勇超过我,只是还不能深刻地衡量事理。”“像仲由这种性子,我真担心难得善终。”“穿了破旧衣裳与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耻辱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仲由的学问好像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仲由有仁德吗?”孔子说:“千乘之国,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之事,至于他是不是仁,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了。”

子路喜欢随从孔子出游,途中,他遇到过长沮、桀溺、扛着农具的老人等隐逸的高士。

子路出任鲁国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子路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

孔子说:“他现在只可算是备位的臣子罢了。”

子路要出任卫国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多,很难治理。不过我告诉你:只要态度能恭敬谦谨,就可以统御那些勇武的人;办事能宽和公正,大家就会归附听命于你。恭谨宽正对人,又能冷静稳健谋事,那必定不会辜负君上的使命的。”

当初,卫灵公有个宠姬名叫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得罪了南子,他害怕被杀,就逃到国外去了。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位,郢不肯接受,他说:“太子虽然逃亡在外,但他的儿子辄却在国内呀!”于是卫人只好立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即位后的十二年,他父亲蒉聩一直居住在国外,不能回到卫国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蒉聩就勾结孔悝一同作乱,设计进入孔悝家中,趁机带领孔悝的家丁去袭击出公,出公败走鲁国,蒉聩入宫即位,这就是卫庄公。孔悝作乱的时候,子路在外办事,听到消息马上就赶了回来,正好碰上刚出卫都城门的子羔,子羔便对子路说:“出公已败逃了,城门也关上了,你还是退回去为好,不要白白地遭受那祸害。”子路说:“吃了人家的饭,有灾难就不能够逃避呀!”子羔只好一个人走了。这时正巧有使者进城,开了城门,子路跟着他们进去,去拜见蒉聩,蒉聩和孔悝正在宫台上。子路嚷着说:“君上怎么能够重用孔悝呢?请把他交给我杀了。”蒉聩没有听从他的,于是子路就要放火烧宫台,蒉聩害怕,急忙叫卫士石乞、壶黡下来围攻子路,子路受了伤,帽带也被砍断了。子路说:“君子死也不能让帽子掉落。”系上帽带就死了。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变乱,说道:“哎呀糟了!仲由恐怕死了!”不久,果然传来仲由已死的消息。孔子伤心地说:“自从我有了仲由的护侍,恶言恶语再也听不见了。”卫国发生变乱的同时,子贡为鲁君出使到齐国。

宰予,字子我。他口齿伶俐,善于言辞。

宰予到孔子门下拜师求学,曾经问道:“父母过世了子女要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修礼乐,礼乐一定会败坏。旧谷子吃完了,新谷子已经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也换遍了,守孝一年也就够了。”孔子说:“对你来说心安吗?”宰予说:“心安。”孔子说:“你能心安就去做吧。君子为父母守孝期间,即使吃美食也不觉甘美,听音乐也不觉快乐,所以才不忍心这样做啊!”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太不仁义啊!孩子们生下三年,才能稍离父母的怀抱;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乃是天下人共同遵行的礼仪啊!”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责备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器物;秽土所砌成的墙壁,不能够粉刷。”

宰予问上古五位帝王的功德,孔子说:“你宰予不是问这类问题的人。”

宰予出任齐国的临菑大夫,与田常一起作乱,事败,全家因罪遇害,孔子为有他这样的弟子感到羞耻。

端沐赐,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口齿伶俐,善于辞令,孔子常驳斥他的说辞。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知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我听知一个只能推知两个。”

子贡结束学业以后,问孔子:“先生评价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你像个有用的器物。”子贡问:“是什么样的器物?”孔子说:“就像宗庙里的祭器瑚琏呀!”

陈子禽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失落,还在人间流传。只是贤人记住其中的重要部分,不贤的人记些细小的枝节,但无处不有文王、武王之道。老师在哪里都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又问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自己去请求得知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是凭他温和、纯良、恭谨、节制、谦让的美德得来的。老师的这种求得的方式,可以说是有别于人的。”

子贡问道:“一个人富贵而不骄纵,贫困而不谄媚,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却乐道,富裕却好礼。”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惧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这几个人从中作梗,所以先把作乱的兵调用,来攻打鲁国。孔子听到这件事,就对学生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地,是父母之国。国家危险到这个地步,你们为什么还不挺身而出呢?”于是子路就来请求前去救鲁,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要求前往,孔子还是不答应。最后子贡请求去,孔子同意了。

子贡出发来到齐国,劝阻田常说:“你要攻打鲁国,那就错了。鲁国是很难攻打的,因为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又窄又浅,它的国君愚昧不仁,大臣虚伪无能,士兵、百姓厌恶打仗作战,这样的国家你不能够跟它作战。我看你不如去攻打吴国。那吴国的城墙又高大又厚实,护城河又广又深,兵甲既坚锐又是新造的,士卒精强而供给充足,城里尽是宝物和精兵,又派了英明的大夫来防守,这样的国家容易攻打。”田常听了很生气,脸色一变,说道:“你说难的,别人倒认为是容易的;你认为是容易的,别人却说是难的。你对我说这些话,究竟怀有什么用意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于国内的就攻打强国,忧患在于国外的才去攻击弱国。现在你的忧患是在国内。我听说你三次受封都没封成,那是朝中有反对你的大臣了。现在你要攻破鲁国来扩充齐国的领土,如果取得了胜利,定使你的君主骄横狂妄,要是攻破了鲁国,更使你国中大臣尊贵,而你的功劳却没有获得赏赐,你和君主的关系就一天天疏远了。这样的话,你对上使君主骄傲,对下使群臣放纵,想因此来成就大事,实是难上加难。主上骄傲了,他就会无所顾忌;臣子骄傲了,便会争权夺利。你则被夹在中间,上与君主有嫌怨,下与群臣相互争夺。这样,那你处在齐国就危险了。所以我说你不如去打吴国。攻打吴国而没取胜,但人民在外效死,大臣率兵作战,朝廷空虚了,这样你在上没强臣的对抗,下面没有百姓的责怪,孤立主上、控制齐国的只有你了。”田常说:“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军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离开转而攻打吴国,大臣一定会怀疑我,怎么办呢?”子贡说:“你先按兵不动,让我出使吴国去见吴王,劝说他出兵救鲁国并来讨伐齐国,你就趁机发兵迎击吴军就是了。”

田常同意了,就派遣子贡向南去见吴王。子贡劝说吴王道:“我听说,为王者不能让自己的国家在世上灭绝,一个霸主也不容许天下出现强敌,这好比千钧的重量加了些轻微的东西就会破坏原来均势的局面。现在万乘的强齐要使千乘的弱鲁成为其属国,来和吴国争强,我私下替你担心。况且你救援鲁国,可以显扬声名于诸侯;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这样一方面镇抚泗水一带的诸侯,另一方面诛讨蛮横的齐国去归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名义上挽救了鲁国的危亡,实际上阻扼了强齐扩张,聪明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吴王说:“很好!但是我曾和越国作战,目前越王退守在会稽地方,他不辞辛苦,磨炼自己,教养士卒,有报复我的决心。你且等我攻下越国后再照你的话行事。”子贡说:“越国的势力不如鲁国强大,你吴国的强大也比不上齐国。现在你听任齐国吞并鲁国而去攻打越国,怕你打下越国时,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以保存和延续即将灭亡的国家为名,去攻打小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者的作为。真正的勇者不躲避艰难,仁者不困坐危城,智者不失掉良机,王者不让国家绝灭,他们凭借这些来建立道义。现在借着保存越国来向各国显示你的仁德,出兵解救鲁国,攻伐齐国,向晋国显示你的威势,到时诸侯各国必然相约而来朝见吴国,那你称霸诸侯的功业就实现了。况且你真的是厌恶越国,那请让我到东面去见越王,叫他出兵追随你,实际上是使他的国内空虚,无力对吴国构成威胁,只名义上令他跟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吴王听了很高兴,就派遣子贡到越国去。越王已清扫好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的到来,并亲自引导他到住的地方,问子贡:“我们越国是个落后不开化的地方,贵人怎么肯屈尊郑重其事地光临这里呢?”子贡说:“现在我已说服吴王去援救鲁国讨伐齐国,吴王心里愿意,但害怕越国,所以他说:‘等我打败越国之后才行。’如果这样,那攻破越国是肯定的。况且要是没有报仇的心意而被人怀疑,是笨拙的;有报仇的心意却被对方知道了,是不安全的;事情还没有做就先被探知风声,是很危险的。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大忌。”勾践听了磕头到地,拜了几拜说道:“我曾自不量力和吴国决战,弄得现在困守在会稽这个地方,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燥,只想和吴王同归于尽,这是我唯一的愿望啊!”接着又问子贡有什么上乘之策。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残暴,大臣们都忍受不了了;国家屡次征战,疲惫得很,士兵们已不能忍耐;百姓们怨恨朝廷,朝中大臣图谋内变;伍子胥因直谏被杀,太宰嚭执政,他只听从君主的错误行事,以图保全自己私利。这是危害国家的行为。现在你如果能够调遣军队协助吴王,来激发他的意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恭的言辞和礼仪来恭维他,那他一定会去攻打齐国的。如果他战而不胜,那就是你的福气;如果打赢了,他必然乘胜带领军队威逼晋国争霸中原。到时就让我北上去见晋君,要他一同来攻打,那么吴国的势力一定会被削弱的。等他的精锐部队在齐消耗得差不多了,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你就趁他疲惫不堪的时候去攻打他,这样一定可以灭掉吴国。”越王听了很高兴,答应按照计谋行事。要送子贡金子两千两,宝剑一把,上好的矛两支,以示酬谢,子贡拒不接受,就走了。

子贡回到吴国,向吴王禀报说:“我已经把大王的话郑重地告诉了越王,越王听了非常害怕。他说:‘我真不幸,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又自不量力,竟然得罪了吴国,以致军队打了败仗,身体遭屈辱,困居在会稽,国内空虚,民不聊生,幸赖大王的恩赐,使我能保全祖先宗庙,四时奉享祭祀,这恩德我死也不敢忘记,哪还敢图谋不轨?’”过了五天,越国派遣大夫文种来到吴国,他磕着头对吴王说:“东海罪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前来修好您的属下,敬托他们转达我的问候。现在听说大王将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国,扶救弱小,围困强暴的齐国而安定周王朝。请允许我把越国境内三千士兵全部出动,勾践愿意自己披上盔甲持着兵器,率先冲锋陷阵。所以派越国的贱臣文种,献上先人收藏的器物:战甲二十套,斧钺、屈卢矛、步光剑,向您的将士们致敬。”吴王听了欢喜异常,把这件事告诉子贡,说道:“越王愿意亲自来跟随我去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说;“不可以。使人家的国内空虚,带走所有的士兵,又要其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义的。你收下他奉献的礼物,接受他派来的军队,而辞却他的国君随军出征。”吴王同意了,就辞谢了越王。于是吴王就调集了九郡的兵士北上伐齐了。

子贡随后离开吴国,赶到晋国。他对晋君说:“我听说,计谋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够应付仓促的事变;兵士不事先挑选训练好,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现在齐国正要和吴国开战,要是吴国打败了,越国必趁机去扰乱他;如果和齐国的一仗打胜了,吴王必然会趁势带兵进逼晋国,到时晋国就危险了。”晋君听了这话非常紧张,问道:“那该怎么办?”子贡说:“你先准备好兵器,养好士卒,严阵以待。”晋君照办了。

子贡又离开晋国到鲁国去。吴王果然和齐人在艾陵地方打了一仗,把齐兵打得大败,掳获了齐国七个将军的士兵,却不肯班师回国,果真带兵向晋国进逼,和晋军在黄池相遇。两国争强斗勇,结果晋军发动突击,打得吴兵大败。越王听到吴兵被晋人打败了,便渡过钱塘江侵袭吴国,在吴国都城外七里的地方驻扎军队。吴王得到消息,马上撤军离开晋国赶回来,和越军在五湖一带打了起来,一连打了三仗,吴国都没取胜,连都城大门也没守住。越兵就包围了吴国的王宫,杀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宰相伯嚭。越国在灭吴之后的第三年,称霸东方。

所以子贡这一次出行,保存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晋国强盛而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造成各国形势互相破坏,十年之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情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子贡善于贱买贵卖做生意,随着时节供需的情况来转手获利。他喜欢赞扬别人的优点,但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他曾一度在鲁国、卫国做相国,家财累积千金,晚年死在齐国。

言偃,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结束学业以后做了武城官吏。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见了琴瑟歌咏的声音,就微微地笑了,说道:“杀小鸡,何必用上宰牛的大刀呢?”子游听了连忙说:“从前我听老师说,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能修养仁心,爱护百姓;普通人学了礼乐,就能遵规循律,容易管理。”孔子听了就对随行的学生说:“各位!言偃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刚才说的只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熟悉古代文献。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美人微妙的笑容多好看呀,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呀,仿佛洁白的生绢染上了绚丽的色彩’,这三句诗说的是什么?”孔子说:“这是说绘画,是在有了好的底子以后,才用色彩粉饰成精美的图画。”子夏说:“那么礼乐的产生是在仁义之后了。”孔子说:“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哪一个贤能?”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不足。”子贡随即又问:“那是颛孙师要超过卜商些了?”孔子说:“过分和不足,都是不完美的。”

孔子勉励子夏说:“你要立志做个修身明道的君子儒生,不要做小人儒生。”

孔子逝世以后,子夏定居在魏国的西河,教授学生,成了魏文侯的老师。后来他儿子死了,为此哭得双目失明。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问孔子要怎样才能得官爵俸禄,孔子说:“多听人家说话,保留有疑问的问题,谨慎地谈论其他没有疑问的问题,就能少犯错误;多看人家行事,对疑难未解的,不要妄加行动,会做的事也要很谨慎,这样就很少有后悔的事了。言论少犯错误,做事少后悔,你要求的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有一天,子张跟着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被围困,就问孔子,人要怎样才能处处畅通无阻。孔子说:“一个人说话忠诚老实,做事笃厚恭敬,就是到南蛮北狄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老实,做事不笃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遇事也会不顺利。站着的时候,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呈现在眼前;乘着车子,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挂在车前横木上,时时刻刻想到忠信,自然就到处行得通了。”子张就把这些话写在自己束身的衣带上。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算是显达呢?”孔子反问道:“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邦国中有名望,在卿大夫家中也有名望。”孔子说:“那是‘闻’,不是‘达’。所谓‘达’,必然是立身正直而好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表情,处事谦虚退让,这样,不论是在邦国或家邑,一定能够处处通达。至于所谓的‘闻’,只是外表装着仁厚的样子,实际行为却违背常理,自己却泰然处之,毫不怀疑。这样的人,不论是在邦国或家邑,也一定能取得虚名。”

曾参,是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曾参能通达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他著有《孝经》一书,死在了鲁国。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子羽相貌丑陋。他先向孔子拜师求学,孔子以为他资质低下。可是从师学习以后,他回去修养德行,从不走歪门邪道,如果不是为公事,从来不私见公卿大夫。

他南下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制定了取舍与出仕的原则,名声在诸侯国中传扬。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凭一个人的言谈就断言一个人,我对宰予的判断错了;凭一个人的相貌就断言一个人不成材,我对子羽的判断错了。”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赞美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鲁国要是没有君子的话,那他又从哪儿学到这样好的品德的呢?”

子贱做鲁国单父邑的邑宰,叫人回来向孔子报告,说:“这个地方有五个比我贤明的人,他们教导我治理的方法。”孔子听了说:“可惜呀!凭宓不齐的贤明,他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能大一些就好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只在朝廷吃俸禄而没有建树;国家混乱的时候,也只知道吃俸禄而不能修身济世。这都是可耻的。”

子思问道:“一个人好胜、矜夸、怨恨、贪欲的弊病都不存在,这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以称得上难能可贵了,至于说是不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死了以后,原宪就在荒野中隐居。这时子贡在卫国做了相国,出门车马接连不断,排开丛生的杂草,来到偏远简陋的小屋里看望原宪。原宪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迎接子贡。子贡见了觉得很羞耻,就问他:“怎么!你是不是病了?”原宪说道:“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叫作贫,学了道理却不能实行的叫作病。像我现在这个寒酸样子,那只是贫,并不是病啊!”子贡听了觉得很惭愧,闷闷不乐地走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话而感到内疚。

公冶长,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子长这个人值得人家把女儿嫁他为妻。虽然他曾经被捕入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南宫括,字子容。

子容问孔子:“羿擅长射箭,奡擅长行船,二人崇尚勇力,似乎都不得善终;夏禹和后稷亲自下田耕种,为何却得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子容退出之后,孔子说:“此人是一位君子!有高尚的道德啊!”有一次孔子又谈起子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被任用;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不会遭受刑罚。”子容常常吟诵“白圭之玷”的诗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说:“天下动荡无道,可是很多人都设法去当卿大夫的家臣,都在城里做官;只有季次能独善其身,不为名利所动,不曾出来做官。”(www.xing528.com)

曾蒧,字皙。

有一天曾蒧陪伴着孔子,孔子说:“谈谈你的志向。”曾蒧说:“穿上刚做好的春装,带着五六个年轻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里洗个澡,到祈雨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深深地叹息道:“我赞成曾蒧的志向啊!”

颜无繇,字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他们父子俩先后在孔子门下求过学。

后来颜回死了,颜路因家里穷,就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来帮他安葬。孔子说:“不管有无才能,但对我们来说都是自己的儿子呀!孔鲤死的时候,也只有一层棺而没外椁。我总不能步行走路而把车卖了替他置椁,因为我曾经位居大夫的行列,照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孔子传授《易经》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臂(字子弘),子弘传给江东人矫疵(字子庸),矫疵传给燕国人周竖(字子家),周竖传给淳于人光羽(字子乘),光羽传给齐国人田何(字子庄),田何传给东武县人王同(字子中),王同传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成就显著而做了汉朝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岁。

子羔的身高不满五尺,受业于孔子门下,孔子认为他愚钝。

当时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荐子羔去做费邑的邑宰。孔子说:“这是残害人家的子弟啊!”子路说:“那里既有居民百姓,又有土地庙、谷神庙,同样可以修养德行,又何必要读书才算是做学问?”孔子说:“因此我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

漆雕开,字子开。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在季孙面前诽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已对子路有了疑心,但对付公伯缭,我的力量还不能使他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正道能够在世上通行,是天意;要是正道被废弃,也是天意。公伯缭又能对天意怎样呢?”

司马耕,字子牛。

子牛喜欢说话,且性子急躁。他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他的言论是谨慎的。”子牛说:“他的言论谨慎,这就可以称有仁德吗?”孔子说:“真把一件事做好并不容易,说起话来能不谨慎吗?”

子牛又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他接着问:“没有忧愁,没有恐惧,这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问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

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樊须向孔子请教耕种的方法。孔子说:“我不如一个老农夫。”又请教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一个老菜农。”樊须退出了。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志向浅薄的人啊!只要君王重视礼,民众就没有谁敢不恭敬的;君王能重视义,民众就没有谁敢不真诚。照这样做,那四方的百姓都会自动携子带眷来依附你了,又何必自己下田学种庄稼呢?”

樊须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要能够爱护人。”又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别人。”

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

有若说:“礼的应用,以和为贵。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最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但是只知道和的重要而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那也是不行的。”又说:“讲信用而且符合礼义,那说出去的话才能经得起考验;对人恭敬而能合乎礼节常规,就可以避免耻辱;亲近那些可亲近的人,这才可以为人效法。”

孔子死了之后,学生们都思念仰慕他。因有若的长相像孔子,于是大家就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像当年对待孔子一般。有一天,弟子进来问他说:“以前老师出游时,吩咐弟子们要带好雨具,后来果然下雨了。学生就追问道:‘老师何以事先预知会下雨呢?’老师说:‘《诗经》上说,月亮依附在毕星的方位上,跟着就会下滂沱大雨。昨天夜里,月亮不正是依附在毕星上吗?’可是后来月亮依附在毕星的方位上,却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大了膝下没有儿子,他母亲想替他另娶。这时孔子正要派商瞿出使齐国,他的母亲向孔子说情。孔子说:‘不用忧虑!商瞿在四十岁后会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然如孔子所说。请问孔子当年怎么能够预先知道这些呢?”有若被问得一句都回答不出来。于是弟子就站了起来,说道:“有若先生,你走开吧!这不是你的座位!”

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向孔子申请口粮。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多给点。孔子说:“那就再给她一庾(十六斗)!”冉有却自作主张地给了她五秉(八十斛)。孔子知道了,说:“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坐着肥马拉的车子,穿着轻暖的裘衣。我听说,君子是周济有危难的人,而不是增加他的财富。”

巫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岁。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陈司败作揖退了出来,转而对巫马施说:“我听说君子是不袒护偏私的,难道君子也会袒护偏私吗?鲁昭公娶来吴女做夫人,称她为孟子。孟子和鲁君同是姓姬,所以避开同姓的‘吴姬’称号,而叫她吴孟子。鲁君如果是懂礼的人,那还有谁不懂礼?”巫马施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不过做人臣子,不能够说君上和父亲的过错,替他们避忌的人,就是懂礼啊!”

梁鳣,字叔鱼。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颜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冉孺,字子鲁。比孔子小五十岁。

曹卹,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岁。

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岁

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从子石以上三十五人,都有明确的年龄、姓名,以及求学的经过和事迹记录在文献上。

其余的四十二人,没有年龄可考,文献上也没有记载的,列录在下面:

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旂,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谈论孔子门下七十位门徒,赞誉他们的人,有的超过了他们的实际;诋毁他们的人,有的损害了他们的真实形象。总之,谁都没有看到他们的真实相貌,而议论品评。因此,要论述孔子门下弟子的生平事迹,来自孔氏古文中的比较接近实际情况。我把关于弟子们的名字、姓氏和言行资料,都从《论语》弟子问学的记录中摘取了来,排列组合成一篇,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