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学习攻略:从兴趣到真知

孔子的学习攻略:从兴趣到真知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走向圣人的道路上,孔子不断总结学习理论和方法。我总结了一下孔子的学习攻略:孔子学习攻略的第一点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学习攻略的第二点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每事问”的行为举止向人们表明一种姿态:孔子很敬重太庙中举行的礼仪活动,愿意积极虚心学习。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在海外,孔子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了。

孔子的学习攻略:从兴趣到真知

在走向圣人的道路上,孔子不断总结学习理论和方法。他曾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慨叹岁月的流逝,时不我待,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可是,学习不能是简单地照抄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孔子正是这样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理论与方法的人,所以才会不断地提升。我总结了一下孔子的学习攻略:

孔子学习攻略的第一点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知道的不如爱好的,爱好的不如以之为乐的。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活动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肃刻板、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课堂。他非常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更留下了读书好学的佳话——“韦编三绝”。

孔子时代的书,是用竹子为材料制作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薄薄的竹签,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称为“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一部书要用许多根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非常喜欢《周易》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精力,精心研读。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著名的“韦编三绝”的典故。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精髓了。”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孔子成为圣贤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孔子年轻的时候,读书很用功。当时孔子家里很穷,依靠母亲帮别人做活维持生计,孔子很知道替母亲分忧,他做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第二份工作是“乘田”,就是帮人家管牛羊。这两个职业,让他较早地接触到了民情、民生,学习了管理。当时孔子地位低微,可是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孔子的人生志向。在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就立下了一生以学为志的誓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志向远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振兴礼乐文化。他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终于学会并精通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他一生好学不倦,并引导更多人通过知识改变世界

孔子学习攻略的第二点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打个比方说,学习和思考就是学问长进的两只车轮子,缺一不可。学习得到知识,思考产生困惑;学习新知识,解决因思考产生的困惑;然后再学,再思。每经一个循环都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涵养。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孔子学习攻略的第三点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进入太庙时,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那个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其实我们今天也会对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很是不解。孔子本身就是礼仪方面的资深专家,他从小在太庙玩,对太庙祭祀的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怎么还要每件事都问个不休,似乎什么都不懂呢?(www.xing528.com)

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在太庙这样庄重肃穆的场所,不可以专家自居,指手画脚。“每事问”的行为举止向人们表明一种姿态:孔子很敬重太庙中举行的礼仪活动,愿意积极虚心学习。

同时,这还反映了孔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态度。孔子对周礼的掌握主要来自书本知识,是从《仪礼》一书中得来的,用今天的话说叫作“理论知识”。“入太庙”,正好提供了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而且也提供了检验书本知识是否准确、可靠、全面的机会。因此,孔子不愿失去这样的机会,所以不厌其烦地“每事问”,就是想借此把礼仪知识弄个清清楚楚。因为他知道只有勤问好学,才能获得进步。

“不耻下问”则是能够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等问题,要真正实行起来确实有点难度。这种虚心好学,以能者为师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在孔门弟子的传播下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去世的前一年(公元前196)11月,自淮南返回都城,路经鲁地,用牛、羊、猪三牲齐备的“太牢”,也就是以最隆重的礼仪祭祀孔子,从此开启了历代帝王尊孔和祭孔的先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在中华大地从此得以确立。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汉书·平帝纪》)这是历代政府对孔子封谥之始。后来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在海外,孔子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了。宋朝有一个人写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如此!

学习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认真学习,并且将学来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以利于苍生,定会有人生的精彩。“万世师表”孔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