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宇宙尘的来源及寿命研究结果:彗星、小行星与恒星际

宇宙尘的来源及寿命研究结果:彗星、小行星与恒星际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宇宙尘的寿命远小于太阳系年龄。研究表明,宇宙尘的主要来源是彗星尘,其次是小行星尘,少部分来自卫星乃至火星等被撞击抛出的物质,还有少部分来自恒星际。图7-70Wild 2彗星尘的富钙铝包裹体穿入“气凝胶”痕迹和采集的矿物图7-71阻留在“气凝胶”内的彗星尘橄榄石矿物2)黄道光和对日照宇宙尘在黄道面附近较密集,它们反射和散射太阳光而呈现为黄道光和对日照。

宇宙尘的来源及寿命研究结果:彗星、小行星与恒星际

宇宙尘(Cosmic Dust)是外空存在的微流星体——尘粒,质量为10-13~0.1 g,大多是0.1μm以下的,少部分是恒星尘(恒星遗留物颗粒),它们虽然微小,但“见微而知著”,可以揭示天体尤其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线索。为此,人们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来研究宇宙尘。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发现格陵兰冰雪中带磁性的微铁尘与铁陨石成分相当,后来在海底软泥中找到宇宙尘。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广泛地从极地冰、海底沉积物、古地层乃至花岗岩中、大气和太空收集宇宙尘样品。有些样品(尤其高空收集10μm以下的)是原样的行星际尘(微陨石)(见图7-69),很多样品则是流星体在大气中烧蚀的产物。现代精密分析技术可测定宇宙尘样品的元素和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结构等性质,可以鉴别宇宙尘与地球上的微尘(火山灰火箭烧蚀物等)。质量较大的宇宙尘密度较小,其结构是多孔和易碎的、也有平滑和较密的;而极微小的粗粒尘是密度大的、可能是原来集合体分离的矿物微粒。

图7-69 多孔的(左)和光滑的行星际尘显微像(右)

每天有多少宇宙尘陨落到地球?各人估算结果不同,一般认为约5~300 t。宇宙尘的空间数密度N随日心距R呈幂律式分布:N(R)∝R-K,在不同R范围的K值不同(1~1.5)。国际红外卫星(IRAS)发现小行星带及彗星轨道附近存在尘埃环。宇宙尘的寿命远小于太阳系年龄。于是就有宇宙尘的补充来源问题。研究表明,宇宙尘的主要来源是彗星尘,其次是小行星尘,少部分来自卫星乃至火星等被撞击抛出的物质,还有少部分来自恒星际。

1)彗星尘

由于彗星形成和长期运行于太阳系的寒冷外部,演化程度小,保留太阳系形成初期的重要线索,所以近年来彗星尘的探测研究很受重视。前面讲过,人们从彗星的光度测量推求其尘埃颗粒的大小和产额,从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彗星尘有硅酸盐成分,还有未认证的波长3.4μm(可能是碳氢化合物或有机分子)和28.4μm特征。1986年,飞船直接探测了哈雷彗星尘,微尘(10-11~10-17g)的数目更多,尘粒成分主要有三类。此外,有些尘粒含铁、硅、镁、氧,可能是硅酸盐尘。由于飞船探测到的尘粒有限,估计尘埃产率为3.3×106~3.3×107g/s。尘埃产率不仅随日-彗距变化,还有短时间变化。高空飞机于2003年采集的彗星尘,发现了一种新矿物Brownleeite(锰硅化合物)。

星尘号飞船载有“气凝胶(aerogel)”的尘粒收集器,把捕获的Wild 2彗星尘带回到地球(见图7-70)。分析表明,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及大小和密度的范围是很宽的,有太阳附近高温条件形成的矿物,说明彗星不仅有外区冷物质(冰、尘、气体),还有太阳系内区形成的高温矿物外移过来参与聚集,也有来自或其他恒星抛出物。大多数样品似乎是微粒和少数较大颗粒的弱结构混合,含有丰富的结晶矿物,很多大的样品有复杂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从橄榄石到低-高钙辉石的高温和低温矿物及硫化铁/镍(见图7-71)。大、小颗粒有类似的并非同样的矿物组合。它们的同位素成分大多与陨石和地球的类似,起源于太阳系。还有奇特的硅酸盐晶体可能来自恒星际。很多尘粒含有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有些是在太阳系前身的气体-尘埃冷云中形成的;尤其是发现新有机物-富含氧氮的化学变种多环芳香烃(PAHs),在地球生物化学上起重要作用。彗星陨落把水和有机物带给地球,因而生命起源与彗星有关。

图7-70 Wild 2彗星尘的富钙铝包裹体穿入“气凝胶”痕迹和采集的矿物(www.xing528.com)

图7-71 阻留在“气凝胶”内的彗星尘橄榄石矿物

2)黄道光和对日照

宇宙尘在黄道面附近较密集,它们反射和散射太阳光而呈现为黄道光和对日照。

在低纬度山区,春季黄昏后于西方地平线之上,或秋季黎明前于东方地平线之上,容易看到沿黄道带向上延伸的长锥形淡淡光带,其亮度与银河相当,这就是黄道光(见图7-72)。黄道光的亮度B随离太阳的距角ε增大而减弱,即B∝ε-2.2(ε<130°)。除了地面观测,人们为减少大气辉光影响,近几十年来用飞机、气球人造卫星及航天器到高空和大气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产生黄道光的宇宙尘是大小为10~100μm的。

夜空背太阳天区的辉斑称为对日照,是宇宙尘背向散射(反射)的太阳光。

图7-72 黄道光(右)与银河(左)争辉(摄于2009年6月傍晚,纳米比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