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划条例与场地规划设计

规划条例与场地规划设计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2.7部分常用规范名称和适用范围随着园林自身范围的拓展和内在功能的扩展,有越来越多规范变得与园林建筑设计密切相关起来。图3.2.33道路红线与基地关系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

规划条例与场地规划设计

无论是在城镇建设中或风景区建设时,前述一系列的分析最终会落实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即建筑基地。这时,上位规划的要求也会对建筑场地解读和后续建筑设计产生影响。无论是进行何种园林建筑设计,都应明确一点,即“先规划,再设计”。

3.2.4.1 相关规范

首先要明确的是场地自身的区位特点和对应的规划条例,以便查阅。例如场地位于城市中,总场地是公园用地,这就要求满足公园设计的规范要求和城市规划相关规范、条例。而若场地毗邻或是位于风景区内,就要满足风景区设计的相关规范。表3.2.7罗列了部分常用规范名称和适用范围。

表3.2.7 部分常用规范名称和适用范围

随着园林自身范围的拓展和内在功能的扩展,有越来越多规范变得与园林建筑设计密切相关起来。风景区中的园林建筑虽然受限相对较小,但同样有一系列的要求。

图3.2.31 道路红线

图3.2.32 用地红线与道路关系

城市建设规范中与场地相关的条例非常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避让、交通组织、间距控制或密度控制、建筑自身需求这四个方面。

3.2.4.2 避让

避让主要是指四线的避让,即城市建设红线、水系蓝线、绿化绿线和文物紫线[41]

(1)红线 红线包括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即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路幅的边界控制线。一般平行于道路中线。道路红线宽指两条红线的距离,而不是道路红线和道路中心线的宽度。如图3.2.31[42]所示。道路红线宽度中,道路的组成包括:机动车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侧向带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道路绿化宽度。其中道路绿化宽度根据道路红线宽度的多少决定。任何建(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在道路的不同部分,道路红线宽度有不同要求。比如,在道路交叉口附近,要求车行道宽,利于不同方向车流在交叉口分行;在设有公共交通停靠站附近,要求增加乘客候车和集散的用地;在公共建筑附近需要增加停车场地和人流集散的用地。这些场地都不应该占有正常的通行场地。所以道路红线实际需要的宽度是变化的,红线并不总是一条直线。

用地红线,也称征地红线,即规划管理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核定或审批建设用地的位置和范围线。也即是基地范围线。建筑控制线,也称建筑红线,即建筑物基底位置(如外墙、台阶等)的边界控制线。未实施的规划城市道路沿规划实施后的城市道路布置基地范围时,一般在道路一侧的用地红线和道路红线重合。而该规划道路还未实施时,用地红线有可能包含有道路红线。但最为常见的是基地与城市道路有一定的距离,在用地红线和道路红线之间有通路相连的情况,即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情况,这会为将来道路红线拓宽留有充分余地。如图3.2.32[43]所示。看图时要仔细阅读红线之间的关系,并满足要求。

当用地红线和道路红线重合时,应按照当地规划要求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若干距离。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大小视建筑物的高度、规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道路性质而定。用地红线范围面积一般比建筑控制线范围面积大,用地红线范围面积除了包括建筑控制线范围外,有时还包括建筑物的室外停车场、绿化及相临建筑物的空间距离。这一区间地带称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地带。建筑后退红线地带可以看做是道路人行道的延伸,从人流集散考虑,应保证行人安全、方便。因此,后退红线地带应与人行道是一个整体,要求在同一个平面上。红线和建筑场地的关系如图3.2.33所示。

(2)蓝线 是指水域保护区,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的边界范围线。设立蓝线有利于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城市水系安全。在蓝线内禁止如下行为: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特殊情况下,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3)绿线 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按建设部出台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规定,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除国家重点建设等特殊用地外,不得改为他用。

(4)紫线 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根据规定,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禁止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禁止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禁止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禁止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禁止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3.2.4.3 交通组织要求

交通组织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建筑场地和外部干道的关系,另一就是场地内部的交通组织。对外关系可以归结为和道路关系,对内则可归结为是否需要设置广场,形成环线和停车场等问题。有部分设计师误认为园林建筑规模小,不需要考虑这类问题,这是非常错误的。虽然就某一个园林建筑自身而言,可能不必像大型公建那样组织交通,但是同时也应该做到至少不妨碍其他建筑或整个区域的安全。由于这种对规范的漠视,使得某些小区内的园林小品出现在了不应该的位置,如消防通道或疏散通道位置。(www.xing528.com)

1)建筑场地和周边道路关系

由于建筑内可以容纳一定量的人数,故会对建筑外部的交通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需要避让交通节点足够的距离。园林建筑设计在城市中或距离城市干道很近的位置设置出入口或达到一定规模时是要考虑其影响的。其要求包括[44]

出入口距离机动车、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应≥5m;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应≥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应≥20m。当基地通路坡度>8%时,为了行车安全,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相应于该基地情况而有足够的宽度,以减少人员疏散时对城市正常交通的影响;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出口。

图3.2.33 道路红线与基地关系

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另设人行通路。通路的间距(道路中心线)宜≤160m。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其间距宜≤80m。车行通路宽度应≥4m,双车通路应≥7m。人行通路应≥1.5m。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应≥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应≥18m×18m。

基地内车行通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应≥3 m,距托幼、小学校建筑应≥5m。基地内设有室外消火栓时,车行通路与建筑物的间距应按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基地内不宜设高架车行通路。当设置高架人行通路与建筑平行时应考虑私密视距要求。

2)停车场

随着汽车的数量增多,停车场也逐渐成为园林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一般情况下,大型的停车场应该配合园林规划设计要求进行,不属于建筑师的职责范围,但是,作为园林建筑设计师,应掌握基本的停车场设计知识。要设计停车位或停车场,至少应该知晓三个方面的知识,即车辆自身的尺寸、转弯半径和各种停车方式的不同尺寸。其中车辆自身尺寸见表3.2.8。

表3.2.8 车辆自身尺寸

由于汽车驱动方式一般为后轮驱动,故车辆转弯时的半径不等于车长,见图3.2.34。

图3.2.34 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

由于车辆自身尺寸和转弯半径的差异,导致不同车辆以不同方式停车时所要求的尺寸不同,见表3.2.9。

表3.2.9 车辆停车尺寸

(注:D由车道设计决定,可以以单、双车道,但不应小于单车道转弯半径)

3.2.4.4 间距和密度

间距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的日照间距、防火间距和噪声间距。此外,还有一些控制密度的指标,如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率: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用地的比率。由于园林建筑一般密度不高,这几种间距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但是作为设计者,当其设计范围和城市直接接触或是建筑设计内容有这些方面的要求时,应该要注意相关内容。

3.2.4.5 建筑自身需求

建筑自身需求是指建筑内部功能对外部场地的要求,作为一个熟练的建筑师,应该在具体建筑设计前,就能对建筑的种种基本要求有所了解。例如商店、茶室等建筑需要后场,码头等交通建筑要有独立的出入流线,文化展馆的展览室基本柱网尺寸。餐饮类建筑的服务空间基本的面积比例。疗养或临时住宿时标间的基本尺寸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建筑设计的内容,但是由于其会对场地造成影响,应当在场地设计阶段加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