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独特的马文化及其影响

秦国独特的马文化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周人早有祭马神的风俗习惯,以祈求神灵,保佑马的繁殖和安全;纪念始养马者、始骑马者等,秦人继承了周人祭祀马神的文化,但所祈求的内容与周人大不相同。秦人马文化水平的高超,还反映在出现了很多相马师和精准的相马术。据《列子》记载,伯乐是秦穆公时的著名相马师。从内在条件而不是外表上求马,秦的《马禖》祈文如此,伯乐、九方皋的相马也是如此,这大概就是秦国的马文化在春秋战国各国中鹤立鸡群的原因。

秦国独特的马文化及其影响

秦嬴一族是以畜牧业尤其是以牧马、御马起家的。伯翳、费昌、孟戏、仲衍、造父,直到非子、秦仲,都是以调教、牧养马畜起家,扬名朝野,为家族争得荣耀的。

在古代,马不仅是运输工具,更关系到边防军需的大政:许多古代政治家都有类似这样的说法:“国之大事在戎,而戎之所重在马”【12】。由此把马政放到国家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周礼》说:

校人掌王马之政……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13】

大意是说,校人这个官职主管马政。春天祭马祖(天驷星),隔离马驹,分群牧养。夏天祭先牧(始养马者),给各牧场分马牧养,并组织骟马。秋天祭马社(始骑马者,一说牧地土神),并简练御手,使其善于驾车。冬祭马步神(为灾害马者,一说为“行神”),并将养成的马献给国君,同时训练各种车手。除了校人以外,掌管马政的官员还有巫马下士、医、府、史、贾、徒,牧师(掌牧地),廋人(掌管天子十二厩之政,指导马匹繁殖事宜)等。

但是,西周基本实行寓马于民的政策,就是鼓励民间发展畜牧业包括养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统治者也按等级养一定数量的马【14】,那主要是驾车、护卫、仪仗、驿传、打猎、服杂役用的,同提高国家整体军事战斗力关系不大。从技术上讲,西周选马,重视毛色、尺寸,如驾车、仪卫,不同场合讲究用清一色的马。马的个头,“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15】即按个头的大小给马起名,八尺以上的叫龙,七尺以上的叫騋,六尺以上的才叫马。其他要求也多是外表形态的。秦自非子从私家养马起步,他接受周孝王的任命,在汧渭之间牧马,一开始就打破了国家颁马授圉的养马模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大规模地繁殖优良马匹,开创了政府不限数量,直接养息良马的先河,这极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边防军事力量。从此以后,公养私养并举,增加国家马匹和军事战斗力的方式,就被历代王朝一直沿袭下来。陇右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牧马监所在地,也一直没有中断停止。

秦人通过几十代人的努力,一方面继承了西周的养马经验,另一方面又向西戎学习,不断提高养马技术,形成了自己内涵丰富的马文化。例如,周人早有祭马神的风俗习惯,以祈求神灵,保佑马的繁殖和安全;纪念始养马者、始骑马者等,秦人继承了周人祭祀马神的文化,但所祈求的内容与周人大不相同。出土秦简中有一段《马禖》的文字,是秦人合祭马禖和先牧的祷词,该祷词写到简上的时间可能较迟,但这种祭祀仪式、祈祷内容应当形成较早。其中有一段是祈求马神“令其鼻能糗乡(香),令耳悤(聪)目明,令头为身衡(平衡器),脊为身刚(坚强),脚为身□,尾善驱□,腹为百草囊,四足善行。”【16】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我们的马一匹匹长得嗅觉灵敏,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负荷能力很强,脚为身(柱),尾善驱虻,腹能装下很多水草,四足健走。这样的马不就是标准的良马吗?令人眼亮的是,秦人同周人相比,这里已经不是从毛色、尺寸等外形上选马了,他们开始从马的体质、性能等实用角度来求马。这是经验的总结,也是实践的指导,是中国最早的一篇“相马经”,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最有价值的理论阐释,其创造性的马文化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作用不容低估。

秦人马文化水平的高超,还反映在出现了很多相马师和精准的相马术。据《列子》记载,伯乐是秦穆公时的著名相马师。他年老以后,秦穆公请他推荐一名水平较高的相马师,作为他的接班人,为国家相马。其文是这样的: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纒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邱”。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17】

这段话的大意是,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年纪大了。您们家族中还有可使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所谓良马,可以从外表模样、筋骨等方面观察判断,可是所谓‘天下之马’,若存若亡,忽隐忽现。像这样的马,驰骋起来极快,简直不留踪迹。我的儿子都是下等人才,可以告诉他们怎样相良马,却不能教给他们相天下之马的方术。我有一伙自幼在一起背柴担菜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九方皋。此人相马水平不比我差,请您见见他。”

于是秦穆公就接见了九方皋,让他出去寻找好马。九方皋出去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好马了,它就在沙邱地方。”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打发人去取那匹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听了不高兴。召来伯乐,对他说:“坏了!您让去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公母都搞不清楚,还懂什么马呀!”伯乐听了,大声叹息说:“竟高明到了这个程度!这就是他比我高出千万倍,不可估量的地方啊。像九方皋的观察事物,是察天老爷的秘密。看其精忽略其粗,重其内在的精良,忽视了其外表的毛色、公母等。抓住了应当抓住的东西,忽略了无关紧要的部分。九方皋的相马方法,包含着比相马更宝贵的神术妙理啊。”马牵来以后,果然是一匹天下绝伦的好马。

从内在条件而不是外表上求马,秦的《马禖》祈文如此,伯乐、九方皋的相马也是如此,这大概就是秦国的马文化在春秋战国各国中鹤立鸡群的原因。

嬴秦历代王公所养良马,史书只有笼统概略的介绍。只有秦始皇的七匹骏马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据载“秦皇有名马七: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翮、铜爵、晨凫。”【18】那同周穆王的八骏当不相上下,甚至更加优良。

注释:

【1】《史记》卷5《秦本纪》。

【2】《史记》卷5《秦本纪》。

【3】《史记》卷5《秦本纪》。

【4】四库未收书辑刊编委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20册,洪亮吉:《四史发伏》卷1,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www.xing528.com)

【5】何汉文:《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求索》1981年第4期。

【6】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2期。梁云:《非子封邑的考古学探索》,《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3期。

【7】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卷17《渭水注》。

【8】宋·郑樵:《通志》卷30。

【9】《史记》卷5《秦本纪》。

【10】《艺文类聚》卷90《鸟部》。

【11】宋·赵顺孙撰:《孟子纂疏》卷10。

【12】明·杨时乔撰:《马政纪》卷3。

【13】郑玄注,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28。

【14】如《周礼》云:“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驽马一物……诸侯有齐马、道马、田马,大夫有田马,各一闲。其驽马则皆分为三焉”(《周礼注疏》卷33)。

【15】郑玄注,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33。

【16】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75页。

【17】晋·張湛注,唐·殷敬慎釋文:《列子》卷8。

【18】宋·朱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38引《古今注》。

【作者简介】李清凌,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