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国军事制度的独特优势

秦国军事制度的独特优势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之下,齐国军队没有与本国生产活动相结合,斩首仅得奖金而已,无田宅之赏。因此,荀子谓齐国之兵是亡国之弱兵。魏国军队,虽有田宅之赏,但是军人脱离生产活动,长此以往,则国家税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史记集解》引三国谯周之言:“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秦国军事制度的独特优势

荀子·议兵篇》:“秦人其生民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鰌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67】

相比之下,齐国军队没有与本国生产活动相结合,斩首仅得奖金而已,无田宅之赏。“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68】杨倞注:本赏,谓有功同受赏也。而吕思勉先生则认为:本赏指田宅。【69】今从吕先生之说。因此,荀子谓齐国之兵是亡国之弱兵。“是事小故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傭而战之,几矣。”【70】

魏国军队,虽有田宅之赏,但是军人脱离生产活动,长此以往,则国家税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是危国之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轴带剑,…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71】

楚国军队,虽然有坚甲利兵,固塞隘阻,但是没有实现农战合一,兵民合一,人民的生产生活军事活动仍有隔膜。其驭民驭兵之道并不完全适应战争环境。“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然而兵殆于垂沙,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72】

鲁仲连云:“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史记集解》引三国谯周之言:“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73】商君书·境内篇》:“人得一首则复。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74】

吕思勉先生认为:“夫使举国之民皆习于战,则不待改造而周;而驱一国之民皆归之于南亩,则又不虑其税之寡。故秦之兼天下,农战为之也。”【75】在此还应补充的是:秦人除农业外,还兼营牧业、渔业、狩猎等,是综合型经济形态。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注释:

【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5年,第2832页。

【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5年,第2449—2502页。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7页。

【4】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7页。

【5】《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0页。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1、732页。

【7】《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1页。

【8】【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六,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11年,第95页。

【9】《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84页。

【10】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卷十八,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538页。

【11】《商君书·更法》,《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2页。

【12】【唐】杜佑撰,王文锦 王永兴 刘俊文 徐庭云 谢方点校:《通典》卷一,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8年,第6页。

【13】《商君书·垦令》,《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2页。

【14】《史记》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408页。

【15】《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203页。

【16】【清】孙楷著,杨善群校补:《秦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1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5—696页。

【18】《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28页。

【19】【清】孙楷著,杨善群校补:《秦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

【20】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44—345页。

【21】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7页。

【22】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卷十八,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434页。

【23】马非百著《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0—311页。

【24】《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73页。

【25】《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0页。

【26】《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1页。

【27】《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1页。

【28】《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3页。

【29】《史记》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73页。

【30】《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33页。

【31】【唐】杜佑撰,王文锦 王永兴 刘俊文 徐庭云 谢方点校:《通典》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8年,第708页。

【32】《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3260—3272页。

【33】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9—530页。

【34】《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94页。

【3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23页。(www.xing528.com)

【36】《吕氏春秋·上农》,《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333页。

【37】《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页。

【3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12页。

【39】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37页。

【40】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页。

【41】《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221页。

【42】《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2页。

【43】【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六,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11年,第97页。

【44】《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79页。

【45】《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1页。

【46】《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79页。

【47】《汉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第1644页。

【48】《毛诗·秦风》,《汉魏古注十三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53页。

【49】【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卷六,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11年,第100—101页。

【50】《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3265页。

【5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3262—3263页。

【52】《汉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第1644页。

【53】《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3266页。

【54】马非百著《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16页。

【55】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3页。

【56】《吕氏春秋·高义》,《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239页。

【57】马非百著《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17页。

【58】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44—345页。

【59】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8—309页。

【60】《史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188页。

【61】《吕氏春秋·爱士》,《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82页。

【62】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8页。

【6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6页。

【64】《史记》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2230页。

【65】《商君书·算地》,《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12页。

【66】《商君书·画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31页。

【67】《荀子集解·议兵篇》,《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181页。

【68】《荀子集解·议兵篇》,《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180页。

【69】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2页。

【70】《荀子集解·议兵篇》,《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180页。

【71】同上。

【72】《荀子集解·议兵篇》,《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187页。

【73】《史记》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2460—2461页。

【74】《商君书·境内》,《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2006年,第34页。

【75】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2页。

【作者简介】魏博博,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