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邮天山M1竖穴岩坑墓特点与搭建细节

高邮天山M1竖穴岩坑墓特点与搭建细节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邮天山M1为竖穴岩坑墓,深24米[15],以斜坡墓道与地面相通[16],上有封土,但保存情况差,封土原高不详。但在具体搭建“黄肠题凑”的细节上,各有不同,如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未使用榫卯,而高邮天山M1的题凑木均带有不同形状的榫卯。大云山一号墓的外回廊为四面,而高邮天山M1仅为东西两面。

高邮天山M1竖穴岩坑墓特点与搭建细节

1979年5月,因采石炸山,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的北壁[14],此木椁墓即为高邮天山汉墓,位于扬州市西北45公里高邮湖西的天山公社(现天山乡)的神居山上。神居山是一座150万年前因火山喷发形成的堆积熔岩,也是扬州市辖的唯一一座石质山,海拔49.55米。

高邮天山M1为竖穴岩坑墓,深24米[15],以斜坡墓道与地面相通[16],上有封土,但保存情况差,封土原高不详。墓内外藏椁、黄肠题凑、梓宫、便房皆备,棺为两重棺,但因早年被盗,出土文物较少且以木器为主。

墓内所有木质结构均建于基础之上,基础为五层,从下到上材质依次为块石、夯土、木炭、块石[17],厚1.8—2.0米,发掘者认为这是“积石积碳”的做法。后在基础之上由南向北铺设两到三层方形垫木,垫木上铺地板。地板上先设立柱搭出框架,确定格局,再用整段的树料所作“题凑木”填充框架,堆搭出“黄肠题凑”,凑顶上盖两层方木。(www.xing528.com)

M1的发掘者认为,墓内“黄肠题凑”部分即为正藏,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1.2米,占地151平方米,整体为带两重回廊的三重椁。最外层为堆叠形成的“黄肠题凑”外墙,“方城”样,高4.1—4.5米,为“外椁”。外椁南北均设有门,门皆两重。外椁向内为中椁区域,中椁南北长7.75米,东西宽5.35米,上盖盖板。中椁东西各分割出五间“小室”,最南与最北的“小室”均是“曲尺形”,中间六间为长方形,每间都设有门,门向内椁开。成套的沐浴用具、漆耳杯、陶瓿等均发现于这些“小室”内,发掘者认为这10间应叫做“椁藏”[18]。再向内为中椁椁板,“冂”字形,南边未封闭,北边中央设有门。“椁藏”与中椁椁板之间有空间,为走廊。中椁北部,东西曲尺形“椁藏”之间的区域形成“后庭”,同理,南部为“前庭”,前庭面积大于后庭。再内为内椁,南北长6.5米,东西宽3.57米,面积23.2平方米。内椁居整个椁室的正中央,内椁与中椁的间隙形成回廊。内椁分为南北两室,南为“便房”[19],北为“棺室”,棺室14.55平方米,便房8.52平方米。便房与棺室均在南,设有门,门双扇,涂朱漆。棺即“梓宫”,两重棺。内椁地面铺木板,为棺床,上亦有盖板。

高邮天山M1内“黄肠题凑”和外藏椁的形制与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盱眙大云山一号墓内的“黄肠题凑”形制类似,均为多重回廊结构,棺位于整个椁室的中间部,多为两重棺,环绕棺外的空间分割后按区域摆放不同功能的随葬品,可见,“黄肠题凑”的使用符合西汉时期诸侯王的葬制,并无逾越。此四国距离长安较近,其他文化的葬俗对其影响小,受礼制约束强,产生形制类似的现象。但在具体搭建“黄肠题凑”的细节上,各有不同,如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未使用榫卯,而高邮天山M1的题凑木均带有不同形状的榫卯。大云山一号墓的外回廊(对应高邮天山M1的外藏椁部分)为四面,而高邮天山M1仅为东西两面。出现这些差别可能与墓主人的个人喜好或是建造时的实际情况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