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西和乞巧节传承与展演:本真性视阈的观察

甘肃西和乞巧节传承与展演:本真性视阈的观察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本文欲从本真性视阈探究考量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甘肃西和乞巧节传承与展演:本真性视阈的观察

韩 雷

摘 要: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的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本真性;视阈(www.xing528.com)

“本真性”[1](Authenticity)原本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德国学者瑞吉娜·本迪克丝(ReginaBendix)在《本真性(Authenticity)》[2]一文中就曾对其来龙去脉做过一番梳理。2006年,李扬先生把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刊发后,“本真性”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界的热词;不少学者也开始从本真性或属性等视角来探究反思非遗的保护问题。比如宋俊华先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本生态和衍生态两种属性。本生态是指构成文化事象的相对稳定的东西,“这种东西从内看是本质,从外看是属性”;而衍生态则是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创新的结果,应该在保护本生态的基础上允许其适当地衍生变化。[3]刘魁立先生从文化本真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在保护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保持其原有属性,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属性的模糊化和空洞化。[4]刘晓春先生则从民俗学学科发展史的视阈切入,考察了曾经作为普通民众生活存在的文化是如何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的;进而揭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原生态”“本真性”等保护标准被建构的复杂历史动因。[5]

概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固有的还是被建构出来的,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肯定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操作层面。以上三位学者颇具代表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保护等问题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本文欲从本真性视阈探究考量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