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安小曲:古老曲艺的传承与保护

甘肃秦安小曲:古老曲艺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三)传承与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安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以秦安县文化馆为保护单位,组织起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中青年秦安小曲爱好者为群体的秦安小曲演唱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演出和研讨活动。2006及2008年秦安小曲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甘肃秦安小曲:古老曲艺的传承与保护

秦安小曲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在县内流传甚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或流行于田间地头,或弹唱于街头巷尾、农家庭院,是群众劳动之余消遣娱乐和亲友聚会交流情感的独特方式,老少皆唱,蔚然成风。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秦安为古成纪地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妹女娲的故里,而且是诗仙李白的祖地。这里有着4800—7800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所以,当地和周边的老百姓,为了区分其与外来的“眉户”等“小曲”,又将秦安小曲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俗称之为“秦安老调”。

(一)起源与发展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相传形成于1499年,以秦安人都御史胡缵宗在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而发端;1796—1820年,秦安人翰林张思诚创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曲本,并使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19世纪上半叶的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演唱。至民国时期最为兴盛,并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动搬上了舞台,还衍生出一些“小曲戏”节目。秦安小曲最初形成于秦安县兴国镇,后来发展到郭嘉、叶堡等乡镇,在兴国、郭嘉、叶堡等乡镇广泛传唱,后又流传到王窑、安伏、西川等乡镇和周边部分县区的乡村。20世纪50年代,秦安小曲已发展流传到6个乡镇280多个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调已多达40余种。

(二)艺术特点

秦安小曲又叫秦安老调,主要流传于秦安、清水、甘谷等县的部分乡镇。与西北大部分地方的传统戏剧和曲艺有所区别的是,秦安小曲摆脱了奏腔、道情、曲子戏等戏剧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说唱、弹唱等小曲小调的悲壮、苍凉、哀情,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类似江南小调的纤巧、清甜、缠绵、低回的韵味。秦安小曲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长宽广的音韵、细腻圆润的唱腔、雅致婉转的调式和宜大宜小、亦庄亦谐的情节及演唱方式别具一格。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或为二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唱腔属曲牌连缀体式,分为“大调”和“小调”,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十里亭”“满江红”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秦安小曲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弹拨、打击两类:弹拨类,就是中三弦,采用“双拨”或“单拨”手法弹奏。打击类,有摔子(碰铃,铜质)、四片瓦(竹质)。

秦安县历史悠久,这里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遗产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且特色鲜明,秦安小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流传和发展的,对其传承对于发扬秦安历史传统,增进甘肃文化底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秦安小曲是秦安民众表达爱憎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内容,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具有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研究素材的独特价值。(www.xing528.com)

(三)传承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安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许多秦安艺人尝试着创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移植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艺术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剧《莺莺拷红》《生日》《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甘肃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获得了许多荣誉。

20世纪80年代后,秦安小曲虽被文艺工作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但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和严重断代,致使再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秦安小曲并无专业艺人和演出团队,一般都由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闲时节以自娱自乐的“地摊”形式活跃于街区路口、田间地头。特别由于外来文化冲击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老艺人的急剧减少和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使得秦安小曲倍受“冷落”,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已不利于其普及推广。

2003年,将散见于民间流传的40余种秦安小曲,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配合秦安小曲传人,通过发掘、整理,由秦安县人民政府筹资10万元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县政府一方面引导鼓励中青年人学唱秦安小曲,进行健康传承,另一方面对年已古稀的少数有传承能力的传承人生活给予补助,定期进行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并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职称评定。以秦安县文化馆为保护单位,组织起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中青年秦安小曲爱好者为群体的秦安小曲演唱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演出和研讨活动。为演出队伍购置了相应的服装、乐器等设备,提供了演唱的必备条件。秦安县文化馆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秦安小曲艺术研究室,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6及2008年秦安小曲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秦安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秦安小曲)之乡”。

2011—2012年,秦安县对秦安小曲分布区域和演唱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整合,成立了以兴国、西川、王窑、叶堡、安伏、郭嘉等六个乡镇为基础的17个秦安小曲演唱队,聘任了安志平等17位同志为演唱队负责人,于2012年成立了小曲协会,自愿加入小曲协会会员有450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