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民族院校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

构建民族院校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民族院校法》,明确民族院校的性质、地位、作用、根本任务以及民族院校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族院校的管理体制、设立条件及基本保障,明确民族院校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投资体制和教育经费来源,明确民族院校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教学用语,规定违反法律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将对民族院校的发展起到根本的引导作用,为民族院校规范办学行为、促进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效益提供法律基础。

构建民族院校法律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

民族院校的发展除了需要党和国家制定相应的倾斜性政策外,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尽快制定《民族院校法》,对民族院校的性质、地位、领导管理体制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加强法制建设,这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也是民族院校五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根本保证。

总结民族高等教育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得出结论:民族院校的建设发展需要法律保障。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使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主要是:凡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从民族地区实际和民族特点出发,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民族高等教育就得到顺利发展;反之就要受到挫折,甚至遭到破坏。如20世纪6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了各民族的“共同性”,忽视甚至否定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错误地批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谓“条件论”、“落后论”和“特殊论”,完全否认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地区、社会的差距,否认了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使民族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了挫折。我国民族教育包括各民族院校遭到的挫折固然是社会政治大背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教育法制不健全却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民族院校要健康、顺利地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恢复和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当前民族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对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凭着对民族教育认识深浅程度决定贯彻落实的力度,认识好的贯彻落实就比较好,认识差的贯彻落实就比较差,不认识的就不贯彻落实甚至加以干扰,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还存在程度不同的随意性和摇摆性。这说明,民族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国家制定的法规并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证实施。将民族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许多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条文化,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对保障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www.xing528.com)

通过《民族院校法》,明确民族院校的性质、地位、作用、根本任务以及民族院校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族院校的管理体制、设立条件及基本保障,明确民族院校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投资体制和教育经费来源,明确民族院校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教学用语,规定违反法律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将对民族院校的发展起到根本的引导作用,为民族院校规范办学行为、促进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效益提供法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