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适合的编图单位-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

选择适合的编图单位-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岩相古地理的编图单位应为等时的地层体,岩相古地理图既是记录和说明地质作用过程中构造演化与沉积历史的重要图件,又是反映沉积学研究现状的标志之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为单元的优势相编图是第二代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标志。本次综合分析与编图是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层序、体系域、层序界面或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进行了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尝试。

选择适合的编图单位-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

岩相古地理的编图单位应为等时的地层体,岩相古地理图既是记录和说明地质作用过程中构造演化与沉积历史的重要图件,又是反映沉积学研究现状的标志之一。早期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经典的年代地层单元编图为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为单元的优势相编图是第二代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标志。涉及本区的代表作有:

王鸿祯(1984)在以板块活动论为主的中国构造轮廓以及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都已有所了解,在中国区域地层和其他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以沉积古地理和构造古地理为中心内容的多断代、多图种的《中国古地理图集》。

刘宝珺、许效松对中国南方震旦纪—三叠纪在大区域沉积相、层序地层和构造轮廓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三叠纪)。

关士聪等主编的《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新元古代—三叠纪),以大地构造学和岩相学的方法编制出了我国新元古代到三叠纪的海陆分布及沉积相图。

文杰等(1994)所著的《中国南方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首先把研究区作为全球的一个点,然后从盆地性质、类型和相互配置关系以及极移曲线等诸多方面,来恢复各块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关性,即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沉积地壳。所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更接近恢复大陆边缘性质的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提出了与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相配套的中国南方震旦纪地层分区方案,划分为2个一级地层区、6个二级地层分区和12个三级地层小区,并编制了中国南方晚震旦世生物相地理分区图。南方震旦纪是我国磷、锰、铅锌矿的重要成矿时代之一,还有锑、汞、铜、钒、铁、黄铁矿等众多的有用矿产,重点研究了铅锌矿、磷矿和锰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从地层层位、岩相古地理、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沉积旋回、岩性组合、构造条件等方面分别讨论了层控和沉积矿产的控矿地质条件,特别是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关系。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安徽省岩相古地理图册》是一本安徽省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岩相古地理图册,它立足于运用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沉积学理论和观点来研究安徽省各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在对各种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相组合与演化规律作了很好的概括与总结,编制1∶200万震旦纪—早三叠世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38幅,中三叠世—第四纪晚更新世岩相古地理略图17幅。(www.xing528.com)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与安徽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浙、赣、皖南地区震旦系研究》,对本区的沉积环境研究表明,新元古代中晚期均以海洋环境为主,总体表现为一海进过程。但是,由于受当时古构造、古气候以及海盆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各时期的沉积环境各具不同特点。休宁期为陆源碎屑的海岸相区沉积。南沱期由于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本区出现两次规模不一的冰川作用,形成了滨海沉积物。蓝田期则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气候温暖,生物繁盛为特点。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下扬子区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有关矿产》,初步确定了本区南华纪、震旦纪基底的构造模式应属叠弧型沟-弧-盆体系,进一步分为扬子弧后盆地、江南残余弧、华南弧间盆地、华夏活动弧等几部分,叙述了各部分的特点。总结了本区南华纪、震旦纪的沉积相,提出了3种环境模式,讨论了4个相区、22个相带的不同特征和相变关系。对本区沉积相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肯定了南华纪早期沉积时期的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夏古陆、江南古陆,确定了晚震旦世大致以上饶绍兴一线为界。北侧的扬子区是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南侧的华南区主要为碳酸盐补偿面以下的陆源碎屑沉积,以陆屑浊积岩、火山碎屑浊积岩和泥质沉积岩为主,反映了陆源碎屑主要来自华夏古陆(华夏活动弧)。对南华纪和震旦纪的古气候、水化学条件、同沉积断裂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指出在不同相带或相带的交接部位,往往有利于磷、钾、铁等矿产的富集;在两个碳酸盐岩台地之间的陆棚相区内,蓝田组的上下分别为皮园村组的硅质岩和雷公坞组的含砾泥岩所阻隔,使金属硫化物往往限制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蓝田组内。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安徽省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研究》,较系统地对安徽省内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区划进行了划分,对省内前震旦纪基底构造及其演化、震旦纪古构造格局进行了论述,查明了省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对碳酸盐岩及部分硅质岩进行了原岩恢复和环境分析,初步对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南华纪、震旦纪不同层序类型和各体系域特征,对震旦纪地层的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的评价,总结了赋存于南华纪、震旦纪的沉积和层控矿产,研究了盆地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系统反映了古地理研究的新成果。编制岩相古地理图4幅、古构造图1幅、岩相古地理与矿产图1幅。其中,皖南地区陆源碎屑环境可划分以下几个相区:海陆过渡相区、海岸相区、浅海陆棚相区;冰川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冰川、滨岸冰川、陆棚冰川;碳酸盐沉积环境可分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陆棚相区。

岩相古地理学是研究沉积岩与矿产资源形成环境、富集(积)条件的重要科学。而岩相古地理编图是实现盆地资源评价和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图件对指导矿产预测、成矿远景区划工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为岩相古地理编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为实现高精度岩相古地理编图提供了保证。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能够用更客观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历史,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在层序地层划分框架的指导下,进行层序地层单元精度的古地理编图,对于恢复古环境、古构造、成矿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综合分析与编图是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层序、体系域、层序界面或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进行了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尝试。具体编制了:NhSQ1—LST低水位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休宁组底部砾岩层位);NhSQ1—TST海侵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休宁组二段层位);NhSQ1—CS凝缩段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休宁组三段层位);NhSQ1—HST先驱冰期高水位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南沱组下涯埠段砾岩层位);ZSQ1—LST冰盛期(雪球地球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南沱组洋安段层位);ZSQ1—LST融冰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南沱组雷公坞段层位);ZSQ1—TST海侵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蓝田组一段、二段层位);ZSQ1—HST高水位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蓝田组三段层位);ZSQ2—TST海侵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蓝田组四段层位);ZSQ2—HST高水位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相当于皮园村组下段层位),共计10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