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三国鼎立:奔袭上庸战

(六)三国鼎立:奔袭上庸战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汉自诸葛亮执政后,已经全面调整了对外方针,北伐成为最大的战略,而盘踞上庸的孟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上庸距宛城一千二百里,以步兵正常的行军速度要走四十天,这样算来,司马懿没有两个月是到不了上庸的。司马懿创造了三国时代的闪电战,千里跃进,奔袭上庸。上庸被围十六天后,在内奸李辅、邓贤的协助下,司马懿大军终于攻破了上庸城。司马懿处理了上庸事宜,才到洛阳汇报。

(六)三国鼎立:奔袭上庸战

到了孟达这一代也并不逊色,但遇上乱世,孟达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只好跟老乡同为扶风人的法正南下入蜀避乱。

之后的事之前说过,孟达经历坎坷,降魏后,儿子孟兴还留在蜀汉,他的欢喜冤家刘封的儿子刘林也在蜀汉,后来做到牙门将。而他的儿子受他牵连,过得自然很不如意

孟达投降魏国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自己的四千部曲一起来的,这也是孟达此时唯一的资本。在魏国处境艰难的孟达又想回归蜀汉,孟达曾通过各种渠道秘密与蜀汉接触。

蜀汉自诸葛亮执政后,已经全面调整了对外方针,北伐成为最大的战略,而盘踞上庸的孟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诸葛亮了解孟达的处境后,派人传信,表示欢迎他回来。为消除孟达的疑虑,诸葛亮还特意请孟达的好友李严出面做孟达的工作。孟达心动了,此后双方频繁往来,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东三郡土豪——魏兴太守申仪得知孟达秘密与蜀汉联络的事。申氏兄弟对外来户孟达本就反感,人家在这里待得好好的,孟达却硬闯进来分地盘,换成谁都会有情绪。申仪觉得这是一个赶走孟达的好机会,马上派人进京密报。

孟达在申仪那也有自己的内线,得知事情败露,孟达很紧张,一度打算立即起兵。但司马懿不愧是老狐狸,此时司马懿奉命坐镇宛城,听说孟达要反水,一面写信稳住孟达,一面调集兵马。宛城距洛阳八百里,往返一千六百里,这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古代,骑快马也要十天半月,皇帝大臣们还要讨论,等这帮人讨论明白,黄花菜都凉了。

孟达在事情败露后,之所以没有马上起兵,一来是中了司马懿的计,再就是,孟达也算到,即使司马懿要动手,出兵之前也一定要向洛阳的小皇帝请示,发兵这种大事,不经请示就行动,形同谋反。

孟达给司马懿算过日子,司马懿得知密报,即使立即派人去请示,洛阳的官僚们必然要坐在一起开会研究,然后再给宛城的司马懿发指示,少说也要十几天,司马懿还要征调各处兵马,出发前还要折腾一阵。上庸距宛城一千二百里,以步兵正常的行军速度要走四十天,这样算来,司马懿没有两个月是到不了上庸的。而这段时间,对孟达而言足够用了。孟达在给诸葛亮的信里就是这么写的,言语之间甚是轻松。

可他不知道了,他的对手是司马懿。孟达起初自信满满是因为他觉得司马懿肯定不会自己来,上庸虽地界三国,形势险要,却是个群山环抱的山险之地,司马懿怎么可能放着好日子不过,跑来这穷山恶水的地方钻山沟、爬山坡、住帐篷,风餐露宿。

可孟达哪里懂得司马懿的远大理想,为了树威信,拼业绩,给日后篡夺江山打基础,再苦再累,司马大哥也心甘情愿。

要是换成别人,或许孟达还有的打,可司马懿是个深通谋略的家伙,孟达的心思,他全料到了。让孟达失望的是,司马懿并没有派人去请示皇帝,当他得知孟达要反的确切消息后,第一时间集结部队,带着很少的粮草就出发了,兵贵神速。司马懿为了给孟达一个“惊喜”,昼夜兼程,一路急行军,四十天的路,司马懿大军只用了八天。司马懿创造了三国时代的闪电战,千里跃进,奔袭上庸。(www.xing528.com)

当司马懿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上庸城外的时候,孟达心里不禁生出一丝寒意,这家伙太可怕了,出兵居然不请示。孟达怕了,马上给诸葛亮写信,信中,孟达还在惊叹,我起兵才八天,司马仲达就兵临城下,简直神速。

上庸城是座山城,三面临水,易守难攻,孟达又在城外修了一圈木栅,想以此挡住魏兵。可这点儿小把戏,如何能挡住司马懿。魏军在司马懿的指挥下,全军猛攻,有护城河,就扎浮桥,有木栅,就劈开,长驱直进,势不可挡,接下来就是传统节目,架云梯,攻城。

魏军的攻势凶猛,可孟达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守军在他的指挥下,拼死守城,箭如雨下。与此同时,孟达向汉中的诸葛亮告急求救,请诸葛亮速发救兵。

诸葛亮接到孟达的求救信当即派出援兵,东吴方面也拔刀相助,派兵救援。但司马懿早就料到了,特意安排了阻击部队,蜀汉援军与东吴援兵分别被堵在西城的安桥与木阑塞。

援兵过不来,司马懿这边又昼夜不停地猛攻,孟达军吃不消了,部下出城投降的越来越多,应了那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就连孟达的部将李辅、外甥邓贤都动了投降的念头。上庸被围十六天后,在内奸李辅、邓贤的协助下,司马懿大军终于攻破了上庸城。兵败的孟达被砍了脑袋,人头还被司马懿千里迢迢送到洛阳去邀功,孟达的人头在洛阳的通衢大道上公开示众,之后被当众烧毁,孟达得了这么一个下场。从227年十二月底起兵,到228年正月兵败,孟达只撑了不到一月。

孟达的部曲还剩下七千余人,也被司马懿弄到东北的幽州去戍边,以防这些人再次叛逃。司马懿处理了上庸事宜,才到洛阳汇报。虽说身为托孤大臣骠骑将军司马懿在朝中位高权重,但出兵平叛也是大事,再加上之前又不经请示,擅自出击,跟皇帝解释解释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最主要的是回去夸功。

司马懿来到京城,曹叡立即召见,对这位元老大臣,曹叡还是很重视的,君臣见面聊着聊着,就谈到了当前形势。

小皇帝曹叡显得很谦虚,虚心向司马懿求教,就问司马懿,如今南方西有蜀寇、东有吴贼,应先平哪个?司马懿显然对东吴更感兴趣,便建议皇帝先伐东吴。司马懿说:“吴人认为我们中原人不习水战,这才在淮南练兵屯田。两军相争,如两人搏击,善攻者,必先击其咽喉,咽喉破,其人必死,吴国的咽喉之地,荆州夏口、淮南东关而已。我军攻吴,可先派陆军向皖城一带佯动,吸引孙权领兵东下救援,而后,水军从襄阳出发进攻夏口。吴人自恃精通水战,对我军必不防备,如此,我军可避实击虚,先取夏口,夏口破,吴人胆寒,则灭吴大事可成。”

司马懿的一番高论,把曹叡说得连连点头,又让司马懿回宛城,筹划伐吴大计,此时是228年年初,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即将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