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志:西区党员先锋参加抗洪抢险

中山市西区志:西区党员先锋参加抗洪抢险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灾情严重紧急,沙朗党委统一指挥沙朗、隆平、隆昌各管理区做好防洪排涝工作的同时,派出基干民兵赶赴大堤抢险。水情严重,西区大部分街道再次严重受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再次受到严重威胁。西区广大党员、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加抗洪抢险。

中山市西区志:西区党员先锋参加抗洪抢险

(一)鲫鱼沙抗洪抢险

1994年6月中旬,中山市遭遇西、北江超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6月16日-20日,西江洪水暴涨,地处中山市沙朗与新会市(今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隔海相望的西江下游水与鲫鱼沙(时为沙朗镇鲫鱼沙管理区)大堤从漏洞到塌方到漫顶,共出现险情7次。以19日晚上和20日上午的3次险情为最险。第一次,19日晚上11时,鲫鱼尾水闸的漏洞变为大水涡,护坡塌方。已守防多天的数十人抢险队闻讯奔至,用谷围松桩泥袋堵漏、护堤,消除险情。第二次出现在20日凌晨2时,刚睡下的抢险人员,听到巡逻队的呼救声后,立即手提肩挑抢险物资,疾跑15分钟赶至鲫鱼头堵漏护堤抢险。由于水深找不到漏洞点,只好挖开堤段中间,将一个个泥袋往下抛填,从凌晨抢险到天亮,终于封住漏洞,稳住堤坝。第三次出现在20日上午10时,大洪锋来临,鲫鱼头再次出现严重塌方和堤段漫顶。已一夜未眠的80多名抢险人员,不顾疲乏,又与增援队伍一起展开抢险,连续奋战3个多钟头,终遏止塌方,顶住洪水漫顶。

灾情严重紧急,沙朗党委统一指挥沙朗、隆平、隆昌各管理区做好防洪排涝工作的同时,派出基干民兵赶赴大堤抢险。从镇府到鲫鱼沙有30多分钟车程,镇机关及镇直各部门派出汽车日夜支援运送人员和物资。患重感冒的镇党委书记陈尔昌和镇党政班子成员11人坐镇抗洪第一线指挥、参与抢险,镇内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和党团员、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派出所30名干警迎难而上,勇当突击手;鲫鱼沙党支部成员张兰富不顾自己承包的11亩鱼塘漫顶走鱼、万余元的损失,全力投入抢险,左腿受伤后仍在一线抢险;留守机关的几位干部职工连夜采购物资,保证供给,并有多位老同志主动要求上前线。全镇上下同心同力,抗御洪水肆虐至退洪,保住鲫鱼沙大堤。1994年7月12日,《中山日报》在第一版以《不沉的鲫鱼沙》为题,报道鲫鱼沙抗洪抢险的全过程。

(二)西区抵御西江特大洪水

1998年5月24日3-12时,中山城区暴雨降雨量263.8毫米,6月4日再次暴雨。两次暴雨致西区的主要道路、街道、村(居)民住宅、农田等均受到水深30-100厘米等不同程度的水浸,其中受浸住户421户、车房317间;富华道、中山一路、西苑路、江畔路、香山大街、长洲大道、升华路受浸致不能交通;位于后山木围仓街的糖业公司多个酒仓受浸,存放几百吨食糖的糖仓只差8厘米就要受浸。

6月下旬,西江、北江连日暴雨,江河水位急涨,莺哥咀水位最高达5.06米,超50年一遇水位。水情严重,西区大部分街道再次严重受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再次受到严重威胁。6月24日,西区办事处发出《关于防御西江洪水的紧急通知》,宣布西区进入洪水防护期。26日,召开区机关紧急会议,要求全体干部取消休假,坚守岗位。党委全体成员及办公室人员安排昼夜值班,增调人员通宵巡查,组织防洪物料,紧张有序地展开抗洪工作。27日上午,召开全区机关干部、长洲、后山、公安工商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紧急大会,传达市政府、市三防指挥部的紧急通知,区党委书记林国合、区办事处主任林社炎讲话动员与会人员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并明确三条措施:一是对浸泡多日有可能成为危房的,马上组织居民搬迁;二是易受山体滑坡危及民房以及低洼地带人员、物资要及时做好安全转移;三是由城管办组织人力、物力,疏通渠道、排除积水并进行卫生清毒,发出抗洪抢险号令。会后,由预备役战士和共青团组成33人应急分队一支,调集在办事处待命;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机关干部分成4组,分别巡查长洲、后山的区、村两级企业、街道和居民住宅;西区主要领导亲临防汛第一线指挥抢险工作。

西区广大党员、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加抗洪抢险。其中城区交警一中队一边疏导交通,一边帮助司机把死火的车辆推至安全地段;7月28日上午,西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发出“一名从北京来中山的精神病妇女与家人失散,帮助寻找”信息后,西堤派出所马上派出警员,涉水四处搜索,依据分局提供的特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寻,终于在西堤路找到该名30多岁姓任的妇女。

附载:中山市沙朗农场

1951年,中山县人民政府接管地处广丰围、新中国成立前由溪角乡富绅“二十友”合股经营的围馆(简称广丰围馆)后,利用围馆原有的碉楼、仓库、房舍等设施及其田园,成立中山农场,仍以佃耕形式办场。全场范围坐落沙朗社区南六涌至特南北围地段。1952年,接收部队转业人员一批入场,开始以地方国营农场形式办场,名曰中山县国营沙朗农场。(www.xing528.com)

1953年1月,本场与辖地包括地处稻香围(今隆平社区)、多宝围(今民众镇接源村)、六记围(今港口区大南村)并入农场,并址迁稻香围,改名中山县农业示范农场(简称县示范农场),全场耕地面积3360亩,职工560人。同时,改称多宝围为县示范农场第一分场。1954年接收民众区新平乡“赖九顷”(土名),将其设立为县示范农场第二分场。1956年,县示范农场种植面积2822亩,年平均亩产858斤,总产242.22万斤,其中水稻2465亩,年平均亩产918.13斤,总产量226.32万斤;大豆4亩,平均亩产200斤,总产800斤;杂粮13亩,平均亩产315斤,总产4100斤;番薯播种面积340亩,平均亩产453斤,总产15.41万斤。饲养水牛35头、生猪2758头。

1958年8月,下放给中山县的粤中农业示范场与县示范农场合并,成立中山县良种繁殖场,并将稻香围、赖九顷、六记围分别交给沙溪公社、民众公社、港口公社管辖。1959年“以场带社”,接纳集体所有制的沙朗大队入场,收回划给沙溪公社的稻香围,同时改中山县良种繁殖场名称为中山农场总场(简称中山农场)。1959年,中山农场797户、人口5310人(男2789人,女2521人;农业人口5310人,其中。劳动力3016人,男、女劳力各1504人、1251人,全劳力各1504人、1029人)。

1961-1962年,先后接收长江林场、新环鱼苗场、鲫鱼沙劳改场和沙岗农场(前称园田化干部农场)为分场。1962年,中山农场户口2100户(农业户1800户),人口6600人(农业6200人),劳动力2900个;耕牛223头(能劳役185头),船艇346只(小艇260只);农业用地1.76万亩,其中耕地1.58万亩,禾田1.10万亩,蔗地1749亩,杂收地2441亩,自留地419亩,鱼塘339亩。

1963年3月,中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沙朗公社并入农场。为是,中山农场设场本部(后来群众习惯称此为总场)和多宝、鲫鱼沙、新环、长江)4个分场。场本部直辖广丰、稻香、泰兴、恒生、隆平等7个耕作区,共设生产队41个,2027户6850人,耕地总面积1.86万亩,拥有拖拉机5台、汽车1辆、电动排灌站9座、降雨机2部、船艇272只,经营水稻、水果甘蔗等农作物20多种;兴办粮食加工厂、酒厂、灰厂、砖厂、酱料厂、船木厂、电机修配厂和鱼苗场等。1964年长江分场析出,1965年新环分场划给斗门县(今珠海市斗门区)。1968年,中山农场农业用地2.04万亩,其中集体部分禾田1.28万亩、糖蔗地3548亩、杂收地551亩、鱼塘鱼斩638亩、鱼花塘64亩、果园果基以及蕉地2086亩、菱藕及其他248亩,社员部分自留地374亩。

1969年冬,撤销中山农场,中山县农科所从中分出续办,其余改为集体所有制划归未正式宣布恢复的沙朗公社管理。

1972年1月,中山县农科所搬迁到环城公社(今南区)较怀石(地名)后,利用农场原址复办中山良种场。1978年8月10日,中山县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从是年8月5日起,改中山县良种繁殖场为国营中山沙朗农场,场部设于沙朗公社广丰大队。1979年1月,沙朗农场改名国营中山县农场,归县农林水办公室管理;7月,又分设为中山县良种场和沙朗农场,各自经营。1984年中山撤县设市后,改称中山市良种繁殖场(简称市良种场)。是年,市良种场与国家水产总局和广东省水产局联合创办广东省淡水养殖第三良种场,以水产养殖为主,并继续繁育水稻良种工作,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1990年市良种场改为家庭承包体制,继续以水产养殖为主,并由专业组兼顾水稻良种表证示范。

1999年2月1日,中山市政府办公室批复同意中山市农委报告,撤销中山市沙朗农场、中山市良种繁殖场(以下简称两场)。至此,两场结业转制重组,在原两场行政区域设置广丰居委会,划归沙朗镇政府管理。两场在职和离职退休干部职工543人,家属794人,两场土地总面积约3000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