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汉荣耀:李广利奇袭匈奴右贤王,仅存残兵

大汉荣耀:李广利奇袭匈奴右贤王,仅存残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陵本就年少气盛,这下得了皇帝的赏识,更是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做出一番大事业,重振他李家将门的威风。天汉二年,皇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右贤王。主将无能累死三军,三万人的队伍大败而归,仅剩三五千残兵。刘彻让他去述职,他先讲述了自己如何奇袭右贤王,并强调当时斩获甚多,而对于为何会陷入匈奴人的包围,李广利则轻描淡写,将其归结为意外。

大汉荣耀:李广利奇袭匈奴右贤王,仅存残兵

说起来李广也是够倒霉的,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当户和二儿子李椒都死在了自己前头,好不容易三儿子李敢因军功得封个关内侯,却又因为击伤卫青霍去病射杀。这下,刘彻心里也觉得挺对不起李广一家,毕竟人家为大汉朝廷征战数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对于李广的死,刘彻或多或少是脱不了干系的,可不能让老李家就这么绝后。于是,李敢死后,刘彻派人一打听,得知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当年还留有一个遗腹子,就赶紧安排人把这个孩子照顾好,也算为老李家留下一丝血脉。这个孩子就是李陵

李陵毕竟是李广的后人,家族的基因十分强大,长大后骑射功夫同样非常了得,而且因为小时候的遭遇,为人也没什么架子,相当能团结身边的同龄人。成年后,李陵进了建章宫,做了侍中,后来同样独自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当时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让他走的还是卫青和霍去病的路子。虽然李陵第一次出征没什么斩获,但回来还是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做了一个骑都尉。随后,刘彻命他屯兵酒泉张掖两郡备战。

李陵本就年少气盛,这下得了皇帝的赏识,更是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做出一番大事业,重振他李家将门的威风。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皇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右贤王。这时离卫青和霍去病横扫匈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匈奴人眼中,如今汉朝的一线将领,如浞野侯赵破奴等辈,其水平比之当年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卫霍二人相去甚远,李广利就更加不入流了,所以匈奴人并没怎么防备他。以匈奴高层对李广利的认识,李广利能做的也只是到大漠草原免费观光旅游一番,然后就班师回朝,甚至可能顺路拿几个边民的人头杀良冒功,还可能捎带着克扣一些军队粮饷之类的。

让匈奴人没想到的是,李广利这次也不知道是抽了哪根筋,三万人居然一路杀到天山脚下,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砍杀匈奴一万多人。这下,李广利算是把匈奴人惹毛了,且鞮侯单于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调集了数万骑兵,把打完仗正得意扬扬、没来得及撤退的李广利团团围了起来。

打猎的猎人一下子成了猎物,李广利马上就慌了。他本来就没什么经验,现在更是胡乱地指挥手下突围。由于匈奴人早有准备,汉军连续战了几天都没能在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这下李广利抓瞎了,原本军队的粮草就不足,现在更是到了人困马乏的绝境,眼看就要为国捐躯了。

想到自己在长安还有大把的银子没有花,还有大好的荣华富贵没有享受够,李广利既绝望又不甘心。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军中一个叫赵充国的代理司马找到李广利,对他说:“将军,现在情况非常紧急,军中的粮草已经耗尽,如果再不能突围,恐怕谁都没有活路。我虽然是军中一个管律法的文官,但请让我带领一拨人在前面突围,将军您率大军在后相机而动。如果成功了,将军您就跟着突围,如果失败了,您再想其他的办法。”

李广利哪里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反正他自己肯定是不敢带头突围的,于是就答应了赵充国。赵充国虽然是个代理的司马,但这个人着实是个猛将,他手下的一百多个士兵也个个都是敢于陷阵杀敌的勇士。赵充国早就瞅准了敌人包围圈的薄弱处,领了军令便一马当先,带头直扑敌阵,他身后的士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如出笼的猛虎,只把匈奴人打得措手不及。

本来匈奴军队已围了汉军好几天,看汉军始终没法突围,就等着再过两天汉军自己饿死,哪会想到汉军中竟突然杀出这样一群家伙。看着眼前的这些人,他们跟这几天前来突围的汉军相比,不管是战斗力、作风,还是不要命的程度,都不是一个级别的,尤其那个带头的,身中二十余刀,整个人都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却依然冲杀不止。匈奴人一下子慌了手脚,几万人马的包围圈一下子就被这一百多人硬生生地撕开了一条缝隙。和匈奴人一样被赵充国吓得心惊胆战的李广利这才得以带着残余的部队顺着这一丝缝隙逃出匈奴人的包围。

主将无能累死三军,三万人的队伍大败而归,仅剩三五千残兵。依律,李广利罪责难逃,按以前李广和公孙敖的例子,至少也得落个拿钱赎命的下场。可李广利虽然带兵打仗对付敌人不行,对付皇帝他还是有一套的。刘彻让他去述职,他先讲述了自己如何奇袭右贤王,并强调当时斩获甚多,而对于为何会陷入匈奴人的包围,李广利则轻描淡写,将其归结为意外。最后,他又着重强调了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自己如何带领手下的将士与敌人僵持,以及在自己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手下的将领赵充国如何身负二十余处创伤依然死战不退,直杀得匈奴人心惊胆战,无奈实在寡不敌众,这才撤退。他硬生生把一场大败讲成了一场惨胜。

当然,刘彻不是傻子,事情究竟是怎样的,他心里自然有数,但李广利代表的是他刘彻,否定李广利就是打自己的脸。所以,刘彻并不愿意处罚李广利,而李广利也懂得刘彻的心思,知道树立赵充国这样一个正面典型,正好拿来做挡箭牌,转移大臣们的注意力。

听了李广利的一席话,刘彻马上转移话题,命人传赵充国觐见。等赵充国一到,刘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他当众解开衣服。想那赵充国也是刚刚缓过命来,身上一道道深可及骨的伤口尚未愈合,甚至包裹伤口的布料上血迹还未凝固,这一脱上衣可谓触目惊心,那伤口比任何文身刺青都霸气,看得刘彻不由得感叹:“将军真勇将也!”一旁的大臣也随之惊叹附和,于是刘彻马上任命赵充国为中郎,至于李广利兵败该怎么处罚一事,谁都没有再提。

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糟蹋李广利?他是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会打仗,也不如李广勇敢,可他前面不是也打了一场胜仗吗?虽然后来被匈奴人包围了,可以寡敌众,输了也不丢人,何至于这么恶心他呢?

原因在于,李广利根本就不会带兵打仗,他在天山打了右贤王一棍子,打得人家丢盔卸甲,本来是占了先手的,应该打扫打扫战场,把值钱的战利品和人头拾掇拾掇赶紧撤退,回去就可以找皇帝邀功。可他呢,行军慢腾腾,以为自己打赢了一仗就天下无敌了。那边右贤王的人从天山逃了出去,跑到匈奴王庭找单于带齐人马再赶过来,居然就在半路把他们围住了。要不是赵充国“天神下凡”了一回,李广利这时候恐怕连命都没有了。而且,李广利不仅打仗不行,治军也是个废物。以前伐大宛的时候,他就爱欺压士卒,这次三万汉军溃围之后,回到塞内的仅剩几千人。可这并不是说其余的两万多士兵都死在了战场上,这里面有十之六七的人都死于“物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战斗减员”,也就是说,他们死于水土不服、疾病、伤病、缺水和由于上司盘剥导致的营养不良。这样的将领怎么配带兵打仗?

既然李广利如此不堪,那为什么他前面还能打胜一仗呢?其原因之一是,当时右贤王没有准备,压根儿就没想过李广利敢来。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时候汉军骑兵已经练出来了,可以和匈奴人堂堂正正地正面作战了。

以往不少研究历史的人总爱说,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如何的天生善战,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只要他们抖掉身上的铁锈,拔出刀,挽起弓,跨上马,就可以踏平一切,而我们南边的农耕民族,这方面的天赋注定比他们差一些。

这话乍听有道理,可仔细一琢磨,却又未必是这么一回事。必须承认,中原的军事力量历来以步兵为主,中原人以吃稻米为主,整体上确实不如吃牛羊肉长大的匈奴人高大魁梧。在茫茫草原上作战,中原士兵确实不如匈奴骑兵好使。可两军交战并不是一对一的单挑掰腕子,谁的力气大谁赢,作战讲究的是勇气、协作和意志,而农耕民族在这方面一点不差。一旦中原的军队组建起职业化的骑兵部队,再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未必就不如游牧民族。从大秦蒙恬宋朝岳家军,再到明朝的关宁铁骑,哪个不曾把游牧民族的骑兵打得丢盔卸甲、退避三舍?而刘彻数十年如一日,不断跟匈奴人交战,要锻造出这样一支专业的骑兵部队,时间早够了。

练骑兵就好比学武术,就像现在那些学搏击的,只要肯练,一般练个三五七年就到个人的巅峰了,剩下的日子只是减缓技艺衰退的速度而已。大家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一个人独自在深山老林练个三五十年、出来之后天下无敌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农耕民族相对较弱的地方只在于其本职是种地,而游牧民族是专业养马的,中原的军队经常打着打着人还够,马没了。(www.xing528.com)

这时候的汉军骑兵就类似已经练成了的武林高手,在双方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只要上面的主将不,不被敌人的气势吓倒,见着敌人就跑,或无脑地让士兵冲锋,他们就能和匈奴人打个旗鼓相当。如果主帅知道用计,懂得正奇相辅、迂回包抄之类的,那就十拿九稳了。所以说,李广利压根儿就不是个合格的将领。

此外,不只是我看不起李广利,当时汉军中也有不少将领不服李广利,这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李陵。这时候,李陵手下有五千人,刘彻本来打算让他给李广利做副将,让他的五千人给大军管理粮草辎重。可李陵一听就不满意了,当时就对刘彻表示,自己的手下都是精兵强将,搞后勤实在是大材小用,自己要带手下自成一队,从另一个方向出击,以分散匈奴人的注意力。

什么分兵出击,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还吸引匈奴人的注意力,其实李陵就是看不起李广利,不愿给李广利打下手。可不给李广利面子就是不给皇帝面子,所以刘彻当时就火了:“我这次派出去的兵多,没有多余的骑兵分给你!”

刘彻这句当然是气话,当时他分给李广利的骑兵就三万,怎么也不可能是整个汉军的全部家底,这样说无非就是想让李陵知难而退,可没想到李陵也是年轻气盛,毫不退让:“臣不需要骑兵,就以手下五千步兵出击,愿以少敌众,直取匈奴的单于王庭!”

李陵敢这么说,倒也不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在他看来,对付匈奴,他至少有两个有利条件:其一,和匈奴人的弓箭相比,当时的汉军已经装备了更先进、射程更远、杀伤力也更强的弩箭,这是步兵克制骑兵的一件利器,后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就一度打得曹魏的骑兵闻风丧胆;其二,李陵手下这五千人可不是普通人,他们都是骁勇善战且射箭百发百中的楚地勇士,想当年项家的八千子弟兵差一点就横扫天下。所以,李陵并不认为五千最强的战士,还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要直捣黄龙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陵是知己了,可他不知彼,他把自己一方的长处看得很透,却没有认识到对手的优势。我们在前面说过,匈奴骑兵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茫茫草原又是匈奴人的主场,以骑兵对步兵,若打得赢,他们撵得上汉军,若打不赢,他们还跑得了,因此,还没开战,匈奴人可以说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但两个人话赶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以刘彻的脾气,当然是不会服软的,而且刘彻既欣赏李陵初生牛犊的气势,又想杀一杀他的锐气,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刘彻也知道,要以五千步兵进入大漠草原,哪怕他李陵有通天的本事,也是不妥的,此去肯定凶险无比。于是,第二天,刘彻就给强弩都尉路博德下令,让他另率一支队伍,半道去接应李陵,一旦李陵败了,起码确保他能全身而退,也好让李陵知道,行军打仗并不是逞一时之血勇就可以的。

但是,事情再次超出了刘彻的预料,路博德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既羞于为初出茅庐的李陵打掩护,也不愿意为李广利看辎重,就找了个借口给刘彻回话:“陛下圣明,现在是秋天,正是匈奴战马长膘的时候,这时候他们人强马壮,我们去和他们拼命是不划算的。不如等熬过这个冬天,到来年春天他们的马都饿瘦的时候,我和李陵再率骑兵两路出击,分别攻击东西浚稽山,夹击匈奴,正可以‘趁他病,要他命’,陛下以为如何?”

应该说,路博德的话也不无道理,可刘彻一听就不干了,心想:“你什么意思?我堂堂汉军威武雄壮,打个匈奴还要考虑什么秋天春天?老子二十年前就已经把匈奴人打得不要不要的了。是不是李陵那小子脑子一热要出征,回去冷静下来一想就了,跟你串通好了来糊弄朕?”

想罢,刘彻也不理会路博德的意见,马上命令李陵带着自己的五千人出征,还想着上次他曾深入草原千里,那这次就要更进一步,不仅要越过居延海,还要一路向北,直抵浚稽山的龙勒河。到时候如果实在找不到匈奴人,就让他们转向汉朝在草原中所筑的受降城休整,而路博德则进兵西河攻击匈奴。

其实,从李广利、路博德和李陵三人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时候汉军内部已经混乱了。其主要原因是,军队中缺少一个能镇得住场的大将,各个将领之间谁都不服谁。要是倒退二十年,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不管谁强谁弱,也不管谁在历史名将榜上排名更靠前,那都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其他的将领对他们都是敬佩有加,就算能给他们俩提鞋,都是一种荣耀,不会出现皇帝让你随大将军出征,你还不乐意的事情。

为将戎马一生,要在军中站得住脚,无非靠两样东西:一是能力,二是资历。李陵是个愣头青,说话直来直去,在他看来,李广利虽然当了好几年将军,但他打过的那些仗,别人当面虽不好意思说,可心里都清楚,论水平还不如他李陵,他凭什么要给这么个废物做后勤。路博德呢,他对李广利的看法跟李陵差不多,而且论资历和能力,他可不比李广利差。路博德当年是霍去病手下的将领,后来又平定过南越国,还攻下了海南岛。正是因为他,海南岛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的版图上。皇帝让他这样一个将军给一个还从来没真正展示过自己的军事才能的小将打接应,他自然也是不愿意的。至于李广利,在其他将军的眼里,他就是皇帝的大舅子,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能力不行,资历也不怎么样。

因此,李广利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他的胜利是偶然的,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虽然他运气好,仗着赵充国的神勇捡回了一条命,却连累数以万计的将士血洒疆场。可是,路博德这次看走了眼,他带着队伍到草原上转了一圈毫无所获,徒劳无功不说,还害了李陵。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的军队出征后不久,李陵的五千人也踏上了征途。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就靠双脚走进草原的,队伍里虽然没有足够的骑兵,但他们装备了当年卫青远征漠北的制胜利器——武刚车,并且士兵们每人还装备了一百支弩箭,专门对付匈奴的骑兵。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陵带着这五千人来到了边境。

秦汉之时,边境上每隔百里便有一处依长城而建的小型要塞,又称为遮虏障。居延海边上也有一个,当时被唤作居延塞,建成之后历来都是朝廷对匈奴用兵的桥头堡。这里便是李陵此次出征的起点。

出了居延塞,李陵一马当先,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意气风发。他认为这次出征将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他将取得超过祖辈们的成就,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光耀李家的门楣。可惜的是,他只猜对了前半部分,这确实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是这个弯转得太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