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吴时期的船舶制造及其影响

东吴时期的船舶制造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三国志》所载相关内容可知,东吴在江南的手工业兴盛,其中造船业尤为发达。[6]可见,孙吴时期已能制造吨位很大的船舶,这主要也是为了在海上或长江等内河上能够装载更多的水军士兵。孙吴时期,为控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港口,非常重视用于长江水运的船舶制造。三国时期,东吴使者谢宏的船虽小,仍能载马八十匹而返回江东。[13]可见,东吴楼船规模已远超前代。[14]三国时期,吴军在水战中,被敌军俘获的战船,也多达万艘。

东吴时期的船舶制造及其影响

据《三国志》所载相关内容可知,东吴在江南手工业兴盛,其中造船业尤为发达。造船业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的苏州、无锡安庆等地,所造船只多是平底的内河船。孙权建立东吴后,造船业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临海郡永宁县、横藇船屯、南海郡番禺县等重要的沿海港口

孙权还通过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这些港口的造船工场。孙吴时期所造船只,除水军舰只外,其余多为商船,数量多,船体也大,龙骨结构合理,船体质量较高。

据《太平御览》引《武昌记》:“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千人。”[6]可见,孙吴时期已能制造吨位很大的船舶,这主要也是为了在海上或长江等内河上能够装载更多的水军士兵。

孙吴时期,为控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港口,非常重视用于长江水运的船舶制造。据《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与群臣泛舟江津,属值风起,权欲西取泸州,谷利不从,乃拔刀急上,令取樊口薄,船舶至岸而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7]可知,当时孙权急于乘船向西攻打长江上游的泸州,但吴军即使拥有能承载三千名武士的大舶,却在樊口败于曹魏,或因风大浪急,故在谷利等将领劝阻下被迫退回。据《三国志·江表传》:“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权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万乘之主,轻于不测之渊,戏于猛浪之中,船楼装高,邂逅颠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辄敢以死争。’权于是贵重之,自此后不复名之,常呼曰谷。”[8]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孙权下令建造的楼船很高,在风大浪急的情况下,容易遭到“颠危”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也是汉末曹操虽统率八十万大军(按:号称八十万,实则仅十余万精锐部队),但最终仍无法取胜的船舶原因。

三国时期,东吴使者谢宏的船虽小,仍能载马八十匹而返回江东。据《三国志》载:“宏即缚得三十余人质之,(高句丽王)宫于是谢罪,上马数百匹。宏乃遣咨、固奉诏书赐物与宫。是时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9]可见孙吴所制造的船舶,载重量已经很大,说明东吴造船业尤其是江东一带的造船业已很发达,造船技术也很先进。正因为如此,三国时期,吴人与曹魏、蜀汉人相比,尤擅长航海。如《太平御览》引《吴志》:“又曰吴人以舟楫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庚也。”[10](www.xing528.com)

三国东吴时期,岭南还有“筏”。据《太平御览》引《吴录·地理志》:“苍梧高要县,郡下人避瘴气,乘筏来停此。六月来,十月去,岁岁如此。”[11]

早在汉末,孙吴已知建造船坞的重要性。据《三国志》:“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12]又据《三国志》载:“方今百僚济济,俊乂盈朝,武臣猛将,折冲万里,国富兵强,六军精练,思复翰飞,饮马南海。自顷国家整修器械,兴造舟楫,简习水战,楼船万艘,千里相望,刳木已来,舟车之用未有如今之殷盛者也。”[13]可见,东吴楼船规模已远超前代。直至吴末,其规模不减。西晋派军灭吴后,收其舟船,还剩五千余艘。如《三国志》载:“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户,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人。”[14]

三国时期,吴军在水战中,被敌军俘获的战船,也多达万艘。如《三国志》载:“今征东诸将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