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惜物精神与空间设计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惜物精神与空间设计艺术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就有珍惜旧物的传统。这本身与本书旧物艺术塑造空间场所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同时,这种对物的敬畏之情,则是人们在物中寻找自我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无疑会提升整个设计的厚重感、历史感。很多中国艺术家喜欢用传统说事,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表面,并没有深入领悟传统的内在,还没有和传统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惜物精神与空间设计艺术

中国古代就有珍惜旧物的传统。《道德经》中有:“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通过论述“有”与“无”的关系,表明对“物”的简朴的态度审视,并且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即表明了老子对“物”的自然无为的思想,万事万物都强调谨守事物各自的界限,在整体的境遇中探寻物的独特性,拒绝对“物”的妄用。老子曰,“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庄子也曾经表明过“物物者非物”的观点,老庄在对待“物”的态度上,强调“物”的意义在于“无用”,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万物,不把物看成是工具,不以有用无用作为评价“物”的标准,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道”为中心来对待事物。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把自然置于人的位置之上,消除人的核心地位和优越感,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这本身与本书旧物艺术塑造空间场所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儒家思想讲求“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中之一便是“爱人”,提倡吃百家饭,读百家书,渗透出一种“惜物”的精神。人们敬惜字纸的传统自古就有,徽州建筑中的“四水归堂”,独特的屋顶设计,使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聚财、聚福的美好愿望。

佛家对物的态度则是“空、寂”,讲求一沙一世界。僧服又叫“衲衣”,或称“百衲衣”。从哲学层面而言,这是一种再利用的思想,环保的观念。同时,这种对物的敬畏之情,则是人们在物中寻找自我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旧物本身还凝聚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很强的历史文脉感。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无疑会提升整个设计的厚重感、历史感。(www.xing528.com)

“旧物”的“旧”是“无用之用”的“大用”。老庄的道家文化,对旧物艺术介入室内设计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看待“物”的方式上,不必用“有用没用”这样的实用主义来衡量,要看到“旧物”本身超越“物”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抓住它们内在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性力量,去塑造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空间,使其产生巨大的精神性,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商品极大丰富,极大浪费的现实迫切需要传统的惜物精神的回归,人们在“惜物”的过程中,才不会迷失自我。把旧物艺术引入空间设计的再创作,营造深刻的、艺术性的室内空间,人们置身其中,空间用其无声的语言,引导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梳理,清醒、从容地面对现实。

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于传统符号的简单概括与挪用,而是要有血有肉有内容的传统,把传统的思想融入当下的空间塑造之中,才是有意义的。很多中国艺术家喜欢用传统说事,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表面,并没有深入领悟传统的内在,还没有和传统浑然一体。相对于传统,当下的室内设计也必须保持住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尊重个体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意向、思维、个体人的机体行为和精神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