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裸露型岩溶路段改造成果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裸露型岩溶路段改造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岩溶路段路线工程地质测绘及工程地质纵断面测量精度为1∶2 000。⑨结合隧道强岩溶化岩体出露里程及水环境,分析隧道洞身段发生地下水灾害的条件、方式、里程及范围,预判地下水灾害对隧址施工、营运阶段的影响。②裸露型岩溶路段路基工程勘察、桥位勘察、隧址勘察专论内容,请参见“山区公路构筑物建设场地勘察”相应的初步勘察成果内容。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裸露型岩溶路段改造成果

1)裸露型岩溶路段初步勘察

(1)勘察范围

裸露型岩溶路段初步勘察的范围:各路线方案裸露型岩溶路段两侧各200 ~1 000 m。

(2)勘察精度及工作量

①岩溶地质及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精度为1∶10 000。

a.1∶10 000 路基、桥位、互通工程布设地段岩溶地质调查,调查范围至路线两侧各500 ~1 000 m,面积为2 ~5 km2

b.隧址区测绘应包含一个1∶10 000 ~1∶50 000 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②岩溶路段路线工程地质测绘及工程地质纵断面测量精度为1∶2 000。

③工程地质横断面测量精度为1∶500。

a.路基工程勘察横断面间距为50 ~100 m,横断面上钻探工程、螺纹钻等轻型勘探工程、触探孔、地质观测点不少于5 个;钻探深度进入完整、稳定岩体3 ~5 m;横断面长度延伸至设计路幅两侧外10 m。

b.桥位勘察逐墩、逐台布设勘探横断面,横断面上钻探工程、轻型勘探工程、触探孔、地质观测点不少于5 个;钻探深度应进入完整、稳定岩体内不少于5 m(终孔前见溶洞层、大型溶洞时应予揭穿,再进入完整稳定岩体5 m 后终孔)。

c.隧址勘察洞身段横断面间距为100 ~500 m,横断面上钻探工程、轻型勘探工程、地质观测点不少于5 个;钻探深孔1 ~2 个,深孔设计深度应至隧道设计底板以下10 m(终孔前见溶洞层、大型溶洞时应予揭穿,达完整稳定岩体内10 m);进出口布设勘探横断面不少于5 条,每条横断面钻探工程、轻型勘探工程、地质观测点4 ~5 个。

④路基工程勘察、桥位勘察的勘察声波测井和岩块弹性波测量不少于钻孔总数的50%,隧址勘探应逐孔进行测量。

⑤岩溶路段各类构筑物涉及的岩土体分层采样试验,主要岩性岩体分层采样试验成果不少于3 组;上覆土体按成因类型采样试验,并增加抗剪指标、膨胀性、压缩性等试验。

环境复杂的路基段、桥位区布设水文地质抽水试验2 ~3 孔段;隧址强透水岩溶段勘察布设3 个降深或最大泵量水文地质抽水试验不少于3 孔段,并进行钻孔水位动态观测;所有抽水试验钻孔均采水样化验。

⑦路基工程、桥隧工程布设地段开展地面物探探测,探测断面的位置及精度应与工程地质断面一致。

(3)技术要求及评价内容

①复核前人勘察成果,掌握岩溶路段岩溶发育的区域地层背景,可溶岩的地层层位、岩性、岩溶发育的差异及强岩溶化岩体的地层层位、岩性和出露分布范围等。

②结合1∶10 000 岩溶地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开展1∶2 000 路线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断面测量。

a.查明路段可溶岩的地层层位、岩性、可溶性及产状;

b.查明路段上覆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厚度及稳定性;

c.查明路基工程布设地段、桥位墩台位置的微地形地貌特征、溶蚀洼地、溶蚀槽谷、落水洞的空间位置、规模、形态特征、可见深度等;

d.查明路基工程、桥位墩台布设地段井泉、暗河等出露分布情况,查明地下水位高程、动态变化等水环境特征;

e.查明隧址进出口段和洞身段各类溶蚀现象的分布里程、规模、出露的数量、密度及规律;

f.统计各地层层位或岩溶现象发育地段溶蚀现象的分布数量、密度等,进行可溶岩岩溶化程度分级,掌握强岩溶化岩体的地层层位、岩性、分布范围及影响;

g.统计岩溶大泉、地下暗河出口出露位置及高程,掌握岩溶路段近现代溶蚀基面的发育特点及高程;

h.调查大型蓄水、采水工程对岩溶路段岩溶水水环境的影响。

③布设钻探工程和地面物探,揭露岩溶现象和强岩溶化岩体的出露、埋藏条件,统计各层位不同地段溶蚀现象的密度、埋藏分布特点及规律,钻探工程见洞率、岩溶溶蚀现象百分率及溶洞层、大型溶洞位置及高程,进行岩溶化程度分级。

④结合岩溶路段岩溶化程度分级,综合评价强岩溶化路段塌陷、地下水溢出对路基工程、桥位墩台布设地段地质环境稳定性和适宜性的影响。

⑤结合路基工程挖、填特点,综合评价强岩溶化岩体分布路段地基地质条件和边坡稳定性,评价含泥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⑥结合桥位墩台位置岩体岩溶化程度,评价强岩溶化岩体溶蚀对桥位墩台稳定性、地基地质条件及施工地质条件的影响。

⑦结合隧道洞身强岩溶化岩体出露里程的溶蚀现象、溶洞层及大型溶洞位置、高程及规模,复核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预判施工阶段发生岩溶塌陷的范围及影响。

⑧根据隧址水文地质调查和钻孔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成果提取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评价隧址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侵入隧道的灾害水量。

⑨结合隧道强岩溶化岩体出露里程及水环境,分析隧道洞身段发生地下水灾害的条件、方式、里程及范围,预判地下水灾害对隧址施工、营运阶段的影响。

⑩评价强岩溶化岩体岩溶路段填筑地基、开挖边坡、布设桥梁墩台以及开挖隧道等对地质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

⑪结合路线方案比选,提出优化路线平、纵曲线的建议及调整构筑物布设地段或构筑形式等优化建议。

⑫结合路桥隧及互通工程布设地段特点,逐段评价路线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宜性;结合路桥隧等构筑物布设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宜性,提出保障工程安全、施工安全和地质环境安全的建议。

(4)主要成果

①裸露型岩溶路段初步勘察成果总论内容。

a.裸露型岩溶路段初步勘察报告;

b.1∶2 000 裸露型岩溶路段工程地质图;

c.1∶2 000 裸露型岩溶路段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d.1∶500 裸露型岩溶路段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e.1∶10 000 路基、桥位、互通工程岩溶地质图;

f.1∶10 000 路基、桥位、互通工程岩溶地质纵横断面图;

g.隧址区岩溶地质及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h.1∶10 000 岩溶地质图或岩溶水水文地质图;

i.1∶10 000 岩溶地质断面图或岩溶水水文地质纵横断面图;

j.地面物探、物探测井报告及附图、附件。

②裸露型岩溶路段路基工程勘察、桥位勘察、隧址勘察专论内容,请参见“山区公路构筑物建设场地勘察”相应的初步勘察成果内容。

2)裸露型岩溶路段详细勘察

(1)勘察范围

裸露型岩溶路段详细勘察的范围:审定的裸露型岩溶路段各类构筑物拟建场地。

(2)勘察精度及工作量(www.xing528.com)

①路基工程、桥位及互通工程匝道路基、匝道桥勘察。

a.路基工程、桥位及互通工程地质测绘与工程地质纵断面测量精度为1∶500,工程地质横断面测量精度为1∶200 ~1∶500。

b.路基工程地质横断面间距不超过50 m;横断面上的钻探工程、轻型勘探工程地质观测点不少于5 个,钻探工程数量为2 个以上;钻探揭露深度达完整、稳定岩体内3 ~5 m,横断面长度达路幅外侧10 m。

c.桥位勘察桥台横断面不少于2 条,双柱桥墩横断面不少于1 条、薄壁墩不少于2条;横断面上勘探工程以钻探为主,每条横断面钻探工程数量不少于2 个(双柱墩一柱一孔);钻探揭露深度达完整、稳定岩体内5 ~10 m。

d.50%以上路基工程和桥位勘察钻孔布设声波测井、岩块弹性波测量。

e.路基工程、桥梁墩台持力层、上覆土体分层采样试验,分层采样试验成果不少于6 组(含初勘试验成果);上覆土体增加抗剪指标、压缩系数、自由膨胀率、膨胀压力等试验,并有20%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现场试验成果。

f.水环境复杂路段路基工程和桥位勘察,布设3 个降深或最大泵量钻孔水文地质抽水试验2 ~3 孔段,并采水样化验。

g.路基工程和桥梁墩台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等地面物探方法探测,探测断面的位置及精度应与工程地质断面一致。

②隧址勘察。

a.进出口工程地质测绘及纵断面测量精度为1∶500,工程地质横断面测量精度为1∶200,横断面间距为5 ~10 m;

b.实测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测量精度为1∶500 ~1∶1 000;

c.通风井及附属构筑物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测绘精度为1∶500,通风井地层断面测量精度为1∶200 ~1∶500;

d.隧道进出口勘察,横断面间距为3 ~5 m,横断面上钻探工程、轻型勘探工程、地质观测点5 个以上,勘探断面钻探工程等不少于2 个;

e.洞身段工程地质横断面间距不超过100 m,每条横断面钻探工程不少于1 个,钻孔揭露深度在设计隧道底板以下10 m;

f.通风井勘探试验深孔1 个,勘探控制深度达隧道设计底板高程,需进行专门的钻探施工等工艺设计;

g.隧址勘察逐孔分段进行声波测井和岩块弹性波测试,并增加综合测井、孔内摄像、孔中电视等;

h.洞身段按地下水富水单元进行钻孔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或压(注)水试验,抽水试验严格按3 个降深或最大泵量要求进行,并测量终孔水位恢复曲线和采水样化验;

i.洞身段所有钻探中,严格进行每回次提钻后、下钻前地下水水位测量和终孔后布设动态水位动态观测;

j.沿隧址勘察纵横断面布设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法、频率域电磁法或瞬变电磁法探测深部岩溶发育现象和特征。

(3)技术要求及评价内容

①开展1∶500 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纵横断面测量,定点复核路基工程、桥位、隧道进出口强岩溶化岩体,定点验证各类岩溶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密度、数量和规模等。

②根据各类构筑物场地强岩溶化岩体的出露、埋藏情况,沿横断面布设钻探工程、轻型勘探工程和物探,揭露和验证各类溶蚀洞穴、溶蚀带的位置、规模及高程,提高对强岩溶化岩体溶蚀现象发育特征、规律以及影响的控制程度和准确性。

③分类统计各类构筑物场地样品试验,完善路基工程、桥位墩台地基地质参数和评价;细化隧道进出口、洞身以及通风井等围岩稳定性分级和评价。

④路基工程勘察评价。

a.评价强岩溶化路段微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b.评价岩质边坡坡体地质结构特征、外倾结构面产状、含泥夹层及现象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c.分段计算、评价路基工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段拟订边坡坡率和防护工程建议。

⑤桥位勘察评价。

a.评价强岩溶化岩体出露区岩溶地质现象沿桥线的分布、变化及对桥位各墩台地质环境稳定性、地基地质条件、施工地质条件的影响;

b.汇编特大桥桥塔、高墩强岩溶化墩位的工程地质展示图,评价溶蚀现象、洞穴对墩台地质环境稳定性、地基地质条件的影响,推荐适宜的墩台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基础埋置深度;

c.评价各桥位,特大桥、特殊桥各墩台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和施工地质条件。⑥互通工程评价(参见路基工程、桥位评价内容)。

⑦隧址勘察评价。

a.复核隧道进出口稳定性评价成果;验算进出口边、仰坡稳定性。

b.复核、完善隧道洞身围岩稳定分级;复核强岩溶化岩体洞身段、洞穴等溶蚀现象影响段的分布高程、里程、规模,预判发生大型塌陷的风险和可能性。

c.复核通风井围岩稳定性分级和评价;复核通风井穿越强岩溶化段产生地下水灾害的风险和危险性,并提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措施建议。

d.复核强岩溶化洞身段岩溶水水环境、水文地质参数,验算隧址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天然排泄量、地下水疏干量、灾害水量、强降水过程或持续降水的灾害水量。

e.根据洞身段各富水单元地下水水头压力,预测岩溶水涌突水方式、发生里程、突水的瞬时涌水量、涌水持续时间等。

f.结合洞身水环境及病害位置,开展隧道施工阶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施工编录和超前预报。

g.开展隧道地表变形等动态观测,为预防和处置地下水疏干引起地质环境、水环境改变提供依据。

⑧评价公路工程构筑物施工阶段弃渣场地质环境条件,并提出保障弃渣场安全的措施建议。

⑨结合强岩溶化路段公路工程各类构筑物的适宜性,提出保障施工安全、维护地质环境安全、水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建议。

(4)主要成果

①裸露型岩溶路段详细勘察成果总论内容。

a.裸露型岩溶路段详细勘察报告;

b.1∶2 000 裸露型岩溶路段工程地质图;

c.1∶2 000 裸露型岩溶路段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d.1∶500 裸露型岩溶路段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e.岩溶地质或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f.1∶10 000 岩溶地质图或岩溶水水文地质图;

g.1∶10 000 岩溶地质断面图或岩溶水水文地质断面图;

h.地面物探、物探测井报告及附图、附表;

i.隧址等地下水动态观测、地面变形观测报告及附图、附表。

②裸露型岩溶路段各类构筑物详细勘察专论内容,请参见“山区公路构筑物建设场地勘察”详细勘察成果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