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内陆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造林技术设计研究

西部内陆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造林技术设计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6.1树种选择和规模预算根据北郊湿地区域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栽植易成活,生长迅速,抗逆行强,选择深根、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病虫害少的树种。

西部内陆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造林技术设计研究

植被补植原则主要有:

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顺应自然、简单梳理,保护原生态、适当人为点缀”的原则。

坚持美学与生态兼顾,景观与文化相融,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结合的原则。

坚持以原有植被景观相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为宗旨,保持湿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5.6.1 树种选择和规模预算

根据北郊湿地区域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栽植易成活,生长迅速,抗逆行强,选择深根、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病虫害少的树种。在湿地边缘地带向湖心过度的过程中,植物变化依次为:草甸植物——沼泽植物——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由湖岸向湖心又依次变化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外围防护植物:新疆杨、沙枣馒头柳、垂柳、紫穗槐。中生、水生植物:红柳、马蔺;芦苇菖蒲、黑三棱、水葱、葱兰、苔草;眼子菜、荷花、睡莲、千屈菜、次藻。补植规划方案。

1.在黑河山庄杨树、沙枣混交林空旷地补植沙枣7.7 hm2,株行距5×6 m,共需沙枣苗0.25万株。

2.黑河山庄西侧补植红柳4.3公里,折合面积3.5 hm2,株行距1×3 m,3行,需苗木1.2万株。

3.黑河山庄东南侧补植河柳2.6公里,折合面积1.1 hm2,规格每3 m一株,单行,需苗木0.09万株。

4.在新河水面周边种植河柳2.4 hm2,规格每3 m一株,单行,需苗木1.2万株。

5.在312国道谢家湾尖沟东侧补栽芦苇3.4 hm2,株行距0.5×0.5 m,共需芦苇苗13.3万株。

6.在312国道东侧(车辆检测站至谢家湾六社段)补栽芦苇95.3 hm2,株行距0.5×0.5 m,共需芦苇苗371.8万株。

7.在新河以东、张靖公路以西的中段补植芦苇163.6 hm2,株行距0.5×0.5 m,共需芦苇苗638万株。

8.在湿地封育区北边缘栽植芦苇14.5 hm2,株行距0.5×0.5 m,需苗木56.7万株

9.在张靖公路两侧有红柳的地段补植红柳,没红柳的地段补植芦苇9.3 hm2,株行距0.5×0.5 m,共需芦苇苗36.4万株。

10.在张靖公路以东14.1 hm2天然草地范围内补栽成片红柳,株行距1×3 m,3行,需苗木4.6万株。

11.在湿地公园以北、昆仑大道以西147.5 hm2内陆盐沼退耕区栽植河柳,株行距1×3 m,需河柳苗木48.6万株。

12.在污水处理厂东北角和阿薛干渠周边21.5 hm2的大片沼泽区域内栽植芦苇和菖蒲等水生植物,株行距0.5×0.5 m,共需芦苇和菖蒲苗83万株。

13.在污水处理场东北角靠近兰新铁路41.8 hm2的天然草地区域内栽植红柳,株行距1×3 m,约需红柳苗木13.8万株。

14.在污水处理场至张罗路南北两侧栽植胡杨34.9 hm2,株行距2×3 m,约需胡杨苗木5.8万株。

在推荐方案中,总计植被补植面积:560.6 hm2。需苗1274.74万株(其中:红柳59.3 hm2,19.6万株;芦苇307.7 hm2,1199.2万株;河柳150.9 hm2,49.89万株;沙枣7.7 hm2,0.25万株;胡杨34.9 hm2,5.8万株。

5.6.2 苗木规格

本项目要求使用标准为GB6000—1999规定的Ⅰ级苗木的树种有:

新疆杨应选用地径在1.53~2.2 cm,苗高度在2.35~3.1 m以上,充分木质化,品种纯正,根系完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1~2年生的Ⅰ级苗;

沙枣可用地径1.0~1.8 cm,苗高0.8~1.6 m,充分木质化,1~2年生的Ⅰ级苗木进行定植;

柽柳选用地径0.7~1 cm,苗高0.8~1.0 m,充分木质化,1~2年生的Ⅰ级苗。

要求使用标准为DB62/T548—1998规定的I、II级苗木的造林树种有:(www.xing528.com)

沙棘应选用地径在0.3 cm,苗高度在30 cm以上1年生且无病虫害的I、II级苗。

其他规格的苗木有:

芦苇:选用3~5个分芽的芦苇。

荷花:选用直径≥4 cm,无病虫害的种藕。

5.6.3 整地

细致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林木生长条件,促进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工程区位于北郊湿地,对现有植被应尽量保留,整地方法:北郊湿地采用穴状整地。植树穴根据苗木种类不同而不同,阔叶乔木树种植树穴为0.8×0.8×0.8 m3

其他区域为水平沟机械整地,沟间距根据地形确定,沟宽2 m,沟深0.5 m,沟长以地势而定,沟底挖植树穴通过植树沟灌水,将水直接灌在苗木处,有利于苗木充分吸收。

5.6.4 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均采用植苗造林,栽植深度依不同树种确定。

5.6.5 造林密度的确定

杨树,沙枣:株行距为2~3 m,初植密度1650株/hm2

沙棘、柽柳:株行距为1~4 m,初植密度2550株/hm2

柳树、国槐:株行距为4~5 m,初植密度450株/hm2

芦苇、荷花:株行距为1~1 m,初植密度9990株/hm2

5.6.6 苗木保护

从起苗到栽植前要做好苗木的保护。起苗时减少根系损伤,因此,起苗前1~2天要灌透水,使苗木吸足水分,软化根系土壤,以利起苗。起苗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根系劈裂。边起苗边分级,立即假植,去掉不合格苗木,妥善保管运输,保证苗根湿润。

5.6.7 苗木栽植(图4-14、图4-15)

苗木栽植主要为穴植,栽植前先施入少量有机肥料,穴深大于苗木主根长度;穴宽大于苗木根幅。使用手工工具或挖坑机开穴。考虑到栽植后穴面土壤会有所下沉,故栽植深度高于苗木根茎处原土痕2~3 cm。栽植过浅,根系外露或处于土层中,苗木易受旱;栽植过深,影响根系呼吸,根部发生二重根,妨碍地上部分的正常生理活动,不利于苗木生长。栽植容器苗和带土大苗时,除防止散坨外,去掉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覆土后填实土坨与土壤之间的空隙。在栽植过程中可采用ABT生根粉、促根剂、FA旱地龙、菌根制剂和保水剂等新技术对苗木进行处理,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图4-14 树种配置模式图

图4-15 穴状整地立面、平面模式图

5.6.8 灌水

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物候期及降水情况,做到及时灌溉,尤其是农业灌溉紧张的时段,尽量灌溉,无灌溉条件的要采取其他措施(提水灌溉、管灌等)确保苗木成活生长。

5.6.9 抚育管护

抚育管护的任务在于在林带成活、郁闭、成林的过程中,通过人工干涉,调节林带内各树种之间的矛盾,以及调节同一树种的树木个体之间的矛盾,以保证林带生长稳定,有较高的生长量,使林带经常保持良好的结构和疏密度,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并能扩大林带的经济效益。它分为幼林抚育和林带郁闭后的抚育。

5.6.10 扶苗、培土和补植

第一次灌溉后,及时对倒伏的苗木进行扶正、培土,对被水冲坏的水平沟培土加固,以防再次漏水,浪费水资源。

造林后,在当年秋末或第二年春季或秋末对造林成活率进行全面调查。对成活率低于69%的地段要全面补植补造。补植的苗木树种应与林带一致,选用大苗壮苗,以保证成活后林相整齐,并减少成林过程中种内和种间产生的矛盾。凡保存率在40%以下,或成活率虽高但成林无望,均应重新造林。对补植后成活率仍达不到标准的,则应考虑进行第二次全面造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