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花鼓舞与花鼓娘娘: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彝族花鼓舞与花鼓娘娘: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花鼓舞神被称为“花鼓娘娘”。开街当天一早,待参加仪式的毕摩、号手、花鼓队以及群众齐聚九龙村花鼓娘娘神坛处,毕摩开始主持祭拜。彝族民间花鼓会的“花鼓娘娘”信仰应源自戏神、灯神崇拜影响而后起。塔甸镇九龙村民间花鼓会“花鼓娘娘”塑像及其仪式重建,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

彝族花鼓舞与花鼓娘娘: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建构

自古以来,滇中彝族民间文艺展演如火如荼全面开展,得益于文艺展演背后相应的民间自组织,这些民间文艺自组织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龙灯会花鼓会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娱队。彝族民间龙灯会、花鼓会、文娱队在民间文艺展演的结构中,并不是平行三分的,而是依所对应社会文化、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事实上,具有神圣性一面的民间文艺展演,涉及龙灯会与花鼓会,而现代文娱队的艺术展演则基本已以娱人为主,其展演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展演内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往往能超越较小范围的地域与民族边界,成为广大民间实现地域连接、民族团结的一种艺术化手段。滇中彝族民间舞龙主要在开新街民俗艺术活动中展演,花鼓舞虽也参与开新街巡街展演等民俗艺术活动,但花鼓舞展演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彝族民间丧礼仪式展演中“送灵归祖”的宗教诉求。对于每一个彝族人来说,丧礼花鼓舞展演首先作为一个由文化符号表征的神圣义务而被承担,其次才作为一个民俗艺术符号而被展演,其独特的舞蹈语汇主要源自历史迁徙与亡灵归祖途中尖刀草尖踩踏的动作模拟和身体象征。

彝族认为,鼓是一种神圣的乐器和法器,洪亮而极具穿透力的鼓声,具有连接祖界和后世的神媒作用。[5]在彝族花鼓舞自身的神圣性内涵中,有鼓灵和花鼓舞神。彝族花鼓舞神被称为“花鼓娘娘”。有关“花鼓娘娘”传说的最早文献,载于1987年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峨山彝族自治县资料卷》:

从前,有个能歌善舞的彝族姑娘,把衣服角拿到嘴边都能吹奏出优美的音乐。有一天,她在洗瓦罐,无意中用手拍打罐口,瓦罐就发出咚咚响声,她觉得很好听。后来她上山砍柴遇见空心树,就拿回家蒙上牛皮,用木棍一敲,果然发出了洪亮的声音。从此,彝家就有了鼓。人们为了纪念这鼓的发明者,在跳舞之前都要杀鸡拜她。[6]

2016年,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传统开新街暨“首届原生态彝族文化艺术节”征文中,挖掘到另一则花鼓舞传说。后来笔者对征文提供者SLF进行了访谈,得到证实是其爷爷讲给她听的。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小欣,她自幼父母双亡,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由于她长得丑,村里人都看不起她,为此她感到很自卑,就独自一人住在村口。就这样,有一天,房屋突然震动,小欣出门一看,原来有个长蛤蟆头、牛角、猪鼻子、大象耳、蝎子手、大象脚、蛇尾巴的大妖怪正向这边走来,小欣吓了一跳,随手拿起一个盆和一根棍子,边敲边大声喊:“妖怪来了,大家快跑。”村民听见喊声,纷纷向村口跑来。妖怪听见敲打声,被吓跑了,等村民们来到村口,不见有妖怪就问小欣,小欣说:“妖怪被吓跑了。”可是村民们不信,还臭骂了小欣。(www.xing528.com)

小欣感到委屈,可是为了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小欣忍辱负重,立下决心要找克服妖怪的方法。她想:妖怪是听到敲打声被吓跑的,所以要发明一种会发出振动声的东西。她试过无数种方法,用过木、铜、竹等东西做实验,但效果都不好,她为此很苦恼。一天,她去山上砍柴,无意中在草丛里发现一片沾满鲜血的羊皮,这片羊皮可能是野兽吃剩的。她把羊皮拾回家,清洗干净后晒着,晒了几天,羊皮干了,可是变得硬邦邦的。她灵机一动,心想:如果用羊皮做材料行吗?于是,她就动手做了起来,做好后,她试了试,效果很好。小欣叹了一口气笑了。正在她沾沾自喜时,房屋又摇了几下,小欣知道妖怪又来了,立马带鼓冲了出去,没想到妖怪正从村子里歘来,村民死的死,伤的伤,血流成河,狼狈不堪,小欣看到这个场景,泪珠滚滚而下,气愤极了,用力敲鼓,妖怪原来会飞的,一下子飞到天上消失了。剩下的村民都很感激小欣,而且为以前误会她而内疚。从此以后,村民们再也不嫌弃小欣,而且把小欣的鼓视作神兵利器一样好好保护。

过了几天,妖怪又来了,小欣发现鼓不见了,原来是被妖怪偷了。小欣想拼命与妖怪搏斗,可是小欣才走几步,就被妖怪踩死了。不过,小欣身上有剧毒,妖怪中了小欣身上的毒,就受伤了。小欣有毒的血液被释放出来,小欣又复活了,突然间她变成了一个大鼓,村民知道小欣的用意,用木棍打起鼓来。妖怪灰飞烟灭了,可小欣不再复活,成了一个大鼓守护着人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欣,把小欣称作花鼓。以后不论是喜事、节日都用跳花鼓来增添气氛。花鼓舞就这样一人传一人、一代传一代地延续到今日。[7]

以上两则花鼓神的传说,第一则没能提供讲述者、记录整理者等田野调查合法性信息,第二则明显带有艺术节征文的痕迹,当时身为初中生的作者也坦诚老师曾帮其修改过,但坚持其爷爷讲述的民间传承正当性。从文本来看,两则传说均带有神奇故事的魔幻风格,都涉及女性、制鼓、纪念等母题,应为彝族花鼓舞的推原传说叙事,即有了花鼓舞后进行的一种解释性逆向追源叙事。第一则因其民舞集成的专业性地位,在后续彝族花鼓舞的媒体宣传与学术研究中常被采用。

2016年开春,彝族花鼓舞核心传承村落——塔甸镇九龙村花鼓会在过去“花鼓娘娘”牌位的基础上,新树了一座高1米、直径1米左右的花鼓娘娘塑像进行祭拜。该塑像设计为打鼓坐像,花鼓娘娘神着当地彝族女性包巾、围腰装扮,神情端庄,风格写实。这是自2006年彝族花鼓舞等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县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以彝族花鼓会为代表的民间文艺自组织主动适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民间自觉。在当地2016、2017两年的开新街民俗活动中,开街活动最有特色的就是九龙村“迎请花鼓娘娘”仪式。开街当天一早,待参加仪式的毕摩、号手、花鼓队以及群众齐聚九龙村花鼓娘娘神坛处,毕摩开始主持祭拜。等助祭杀鸡献祭、焚香跪拜后,主祭毕摩念诵祭祀辞,念毕鼓号齐鸣,鞭炮噼啪,花鼓会跳花鼓舞迎神。各舞队在“花鼓娘娘”前尽情献艺娱神后,继续打跳开路导引,4名青壮男子以神轿肩扛“花鼓娘娘”神座,一直将其迎至开新街主会场舞台,届时所有前来开街的附近乡村龙灯会、花鼓会等轮番在舞台献艺,然后一起进行巡街展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意兴隆,开街结束后人们再将“花鼓娘娘”送回九龙村坐殿。开街后,人们就可以下地耕种,商人可以开铺做买卖。彝族民间花鼓会的“花鼓娘娘”信仰应源自戏神、灯神崇拜影响而后起。塔甸镇九龙村民间花鼓会“花鼓娘娘”塑像及其仪式重建,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地方文化再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