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民间花鼓会的内部结构

彝族民间花鼓会的内部结构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民间花鼓会有的是血缘组织,更多的是地域组织,更便于鼓会的日常组织管理。彝族花鼓会权财属于其背后的参与家庭,花鼓舞的日常展演由花鼓队队员们完成。彝族民间花鼓会作为一个民间文艺自组织,为了便于花鼓会的日常管理,其内部有着一定的分工。

彝族民间花鼓会的内部结构

彝族花鼓舞是一个集体性仪式灵舞,花鼓舞不论参与丧礼仪式展演还是开新街巡街表演,都必须依靠花鼓舞队所有队员的共同参与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因此,彝族花鼓舞的集体展演与文化传承,主要源于每一支花鼓舞队背后的民间花鼓会。较为精简的一支花鼓舞队,由1名箐鸡尾龙头师傅、4名跳鼓者与3名打击乐手共8人组成,如加上替换队员则由10~12人组成。一支彝族花鼓舞队对应着一个花鼓会。据统计,1987年全县共有133支花鼓舞队[8],1994年有191支,2005年有594支[9],前有近10000人直接参与彝族花鼓舞的展演传承。每支花鼓舞队的日常展演由花鼓舞队队员完成,她们是花鼓会的主要成员,但花鼓会实际上由每一个队员背后的家庭组成。彝族民间花鼓会有的是血缘组织,更多的是地域组织,更便于鼓会的日常组织管理。对于每一个彝族人来说,彝族花鼓舞展演意味着一种“送灵归祖”的文化义务。因此,彝族民间花鼓会的组建,首先不是出于人们对于鼓舞艺术的喜好与追求,而是为了满足鼓会背后家庭在传统丧礼上花鼓舞原生功能“送灵归祖”的宗教诉求。其次,千百年来彝族花鼓舞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强有力地吸引和吸纳彝族花鼓舞者与观众,使简单模拟亡灵归祖途中“踩踏尖刀草尖”的古老丧礼仪式鼓舞,发展出螺蛳转、拜四方、穿花、过街、蛇蜕皮、鬼跳脚等35个表演套路,以及踩、踏、蹬、踢、跳、跃、顿、绕花、蹲转、崴膝与空腿吸转等一系列动作技巧,力度、高度、风度合一,铿锵有力,刚柔并济。无论是彝族花鼓舞展演“送灵归祖”的原生性宗教诉求,还是彝族花鼓舞民间艺术表演的审美娱乐需要,都离不开彝族民间花鼓会的组织与参与,彝族民间花鼓会是彝族花鼓舞群体传承的元单位,当前中青年女性成为传承的主力军。

彝族民间花鼓会的组建往往出于自愿原则,村寨、村组、“合心组”[10]均可组建各自的花鼓会。关于花鼓会的组建,《民舞集成》中说:

新中国建立前,每村的花鼓队由队员自愿交垫几升米或几元,购得花鼓和打击乐器。请来花鼓师傅,传授跳花鼓的整套程序。然后成立一个“花鼓会”,负责花鼓队的活动安排及经济收支。“花鼓会”一般设在本村公房里,立有一牌位上书“有感花鼓娘娘之神位”。每次跳鼓前必须杀鸡献牌位,意为保佑舞者跳鼓时脚不疼,也不崴脚。[11]

新中国建立后,彝族民间花鼓会一般以生产队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出资购置锣鼓家什,逢队(组)里老人亡故需要跳花鼓,本组人家和花鼓舞队员家来请享有优先权,所支付的锣鼓家什修补费也有优惠,有时候只要一点“灵魂钱”[12]。这种属于队、组公家的花鼓,一般存放保管在公房[13]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很多“合心组”家庭纷纷凑份子组建自己的花鼓会。塔甸镇塔甸大寨村二组花鼓会,于1981年由SFS他们每人凑40元,共花约400元购置锣鼓家什组建,请邻村坡罗甸的普芝贤师傅手把手地教跳,SFS后来成了箐鸡尾龙头师傅[14]。四组LTR他们在1982年组建了自己的花鼓会,请的是临近九龙村的李国俊师傅来教。后来,“我们师傅的老母去世时,我们用花鼓会平时的积累去祭祀,记得带了80块钱。算是那个时候最高的祭奠礼钱了,因为是师傅的母亲嘛,要隆重点”。[15]彝族花鼓舞的师承传习模式,使花鼓会会员在传习花鼓舞套路动作上,必须依靠师傅手把手传授,技巧则主要是在大量的花鼓舞实际展演中,尤其是在与友队的较量竞技中逐渐掌握的,而且每个花鼓会、每个舞者都保留有自己的一些绝活。根据我们的调查,除了塔甸镇九龙村花鼓会,其他花鼓会均已不再设“花鼓娘娘”牌位。日常民间花鼓会在公房或龙头师傅家保管锣鼓家什,往往会在鼓面压上几块钱,意为鼓灵就不会在夜间响动惊扰。(www.xing528.com)

花鼓会被主家请去奔丧,代表主家在丧礼仪式上从花鼓拜堂、花鼓闹堂、花鼓大联合、踩尖刀草、花鼓送灵、“搭桥”祭跳、下葬舞跳、花鼓扫堂到花鼓谢厨[16]几个程式展演后,厨师头[17]代表丧家会给每一支花鼓队一份水礼,包括一提箩米、两袋糖果、两瓶酒、一只公鸡。如果主家牵了牛、羊、猪等“三牲”前来吊唁,则必须还回一只后腿。花鼓会回去后,一般用这份水礼打牙祭会餐,届时总结交流在整个丧礼仪式中本会展演的套路、动作与技巧等,也会学习模仿其他花鼓会新的套路、动作与技巧。大联合跳是在公房广场上展演,所有前来奔丧的花鼓舞队先由丧家花鼓舞队起头走螺蛳转套路,然后以班辈大小轮番舞跳各自拿手的套路动作,这种露天现场同时展演,孰优孰劣,高下立现。九龙村箐鸡尾龙头师傅LZF说:“闹堂那晚要在公房跳大联合,暗暗地算是比赛了。观看的人很多,满场围起来。跳完我的套路就跳你的套路,就像比赛。到那个时候,队里就不让不太会跳的人扛鼓了。”[18]因为事关每个花鼓会的声誉与荣耀,大家都把各自的拿手绝活使出来“技压群芳”,以赢得花鼓会与观众的赞誉。彝族花鼓舞的套路、动作与技巧,其实就是在这种民间竞技场上不断传承发展起来的。现在很多花鼓会为了方便,已不接主家给的水礼,水礼归主家,主家折现支付水礼钱26元,加80元锣鼓家什“修补费”,请一支花鼓舞队需花费106元。加上开新街、火把节等重大节庆展演也有一些劳务补贴,花鼓会往往在春节打牙祭,大家聚在一起总结交流一年来的花鼓舞展演情况。

彝族花鼓会权财属于其背后的参与家庭,花鼓舞的日常展演由花鼓队队员们完成。彝族民间花鼓会作为一个民间文艺自组织,为了便于花鼓会的日常管理,其内部有着一定的分工。一般是由执箐鸡尾龙头的人充任会首,她也是本会花鼓舞展演的套路掌控者,打击乐手要看箐鸡尾的变化而变化节奏。花鼓会还内设管钱的和管账的各1名,由那些诚实可靠并会精打细算的队员来担任。有的花鼓会也会轮流来担任,每两人管一年,依次轮替。彝族花鼓会没有成文的管理规定,大家凭良心和相同的志趣参与各种花鼓舞展演与娱乐事宜。如今,彝族民间花鼓会又是民间文娱队,年节时兴组织起来跳大娱乐、唱山歌、游玩、聚餐等文艺、社交活动。例如,塔甸镇大寨村四组彝族“马缨花”花鼓会,2006年曾自费1000多元赴玉溪市游玩展演。花鼓会会员们统一着彝族服装,到玉溪市内汇龙生态园、汇溪公园、聂耳公园等跳花鼓、唱山歌、跳大娱乐等,每到一个地方舞跳总能引起数百观众的围观喝彩。她们还请人跟队摄像制成光碟,每家留一份做纪念。这不仅是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也是一种自觉的民俗文化公众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