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新县电力资源丰富,水力发电成果显著!

大新县电力资源丰富,水力发电成果显著!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河流多、落差大,形成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其中黑水河流经县内的河段长45.4千米,总落差86米,年平均流量91.51立方米/秒,是大新县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据调查,全县可供开发的主要水力资源在11条河流中有21处,装机容量可达57510千瓦,年可发电量27343万度。那岸水电站建成后,基本解决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大新县的电力以水力发电为主,全县小水电共有102处。

大新县电力资源丰富,水力发电成果显著!

大新县的电力工业包括水电和火电,以水电为主。由于河流多、落差大,形成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其中黑水河流经县内的河段长45.4千米,总落差86米,年平均流量91.51立方米/秒,是大新县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据调查,全县可供开发的主要水力资源在11条河流中有21处,装机容量可达57510千瓦,年可发电量27343万度。这些资源在1949年前没有得到开发,那时群众点灯多用松子、松枝,后来用煤油灯,农副产品加工多用人力。

1955年,大新县在县城兴建了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18千瓦,解决了县直属机关一部分单位的照明用电。1956年冬,在县城西面响水桥头兴建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今已停止发电),装机容量96千瓦,解决了县城机关和一部分居民的照明用电,并供电给县农械厂,揭开了本县电力用于工业生产的序幕。1958年冬,在雷平公社开始建设中军潭水电站;1964年,中军潭水电站建成发电。与此同时,全县各地利用河流、渠道、水库的跌水落差,兴建动力站98处,设计能力共1599匹马力,可以代替12792个劳动力的工作。这种动力站安装上水轮机或发电机,既能加工碾米,又能发电照明。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公社、生产队兴建水力动力站和水电站,没有水力资源的宝圩、龙门、昌明等地则兴办火力发电站。1969年筹建那岸水电站,1974年建成投产。加上硕龙、顿周、乔苗等水电站,全县总装机容量15731千瓦,发电量4434万度。还有各乡、镇、村、屯办的小型水力发电站181座(台),装机容量1511.54千瓦。全县联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电力网。全县16个公社全部接上电网,有90%的大队、72%的生产队、77%的农户用上了电。县城机关和部分乡镇机关的干部、职工、居民以及食堂、加工场实行以电代柴,用电炉、电饭煲、电炒锅、电壶等煮饭、炒菜、烧水和加工农副产品、食品。多年来电网运行正常,除满足县内负荷外,还向天等、龙州等邻县和崇左部分地区供电。

县里各地小水电站,主要由群众自发出力,依靠国家技术、物资的支援(包括帮助勘探、选站址,供给水泥电器发电机等)而兴建起来的。宝圩公社板价大队的群众自筹3.2万多元,先后建成7座小型水电站,使全村16个屯都用上了电。为了开发水电资源,中军潭电站的93名干部职工,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组装了36台小发电机,自制了4000多条水泥电线杆,加工了一批铝线,支援各地建设小水电站。县农机修造厂生产了357台水轮机,组装了51台5至10千瓦的发电机,为大办小电站出了大力。全茗公社顿周大队从1964年起,先后安装13处电灌站共167千瓦,灌溉面积从450亩增到1395亩,粮食总产量比有电前的1962年年产88万斤翻了两番多。全县有半数以上的村屯用电加工碾米、粉碎饲料和打谷,基本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电动化。为此,大新县于1983年成为国务院评定的全国一百个初级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www.xing528.com)

1958年,大新县成立电气化建设兵团,全县掀起了群众性办电热潮,利用各种水力搞动力加工和发电照明。20世纪60年代建设屯周、中军潭、下雷、隘江4座小水电站以及面上的一批微型水电站。20世纪70年代,全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那岸水电站。那岸水电站建成后,基本解决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20世纪80年代,大新各级政府遵循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的办电原则,又兴建了硕龙一、二级水电站。1989年底,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万千瓦。大新县的电力以水力发电为主,全县小水电共有102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岸水电站、响水桥电站、中军潭电站、下雷电站、屯周电站、隘江电站和硕龙电站7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