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胜利荣光:芷江市场崛起

胜利荣光:芷江市场崛起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今,芷江来了美国空军,日本人白天不敢放炸弹了,他又才进城去做买卖的。国民党炊事兵在挑选、称量红辣椒 KMT KP buying red peppers.抽水烟的商人在等候顾客 Pipe smoker waiting for customers.芷江码头边的市场 Market at the dock.那次卖尖栗子,美国人给了多少钱,爹没有告诉我,要是告诉我,也记得不清楚了。[1]抗战爆发,芷江人口空前膨胀,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场也出现了价格虚涨的乱象。芷江作为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抗战重镇,巨大的物质需求推动了芷江经济的飞速发展。

胜利荣光:芷江市场崛起

芷江百姓张二毛回忆曾经与美军做生意的经历:

抗战时期,人说芷江是小南京,繁华得很呢。城里卖土特产的相当多,这些土特产美国人最喜欢。土特产一进城,美国人争相购买。

栗子(又称锥栗、珍珠栗、转栗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各地,与栗子同一科,果实为带刺球型,壳头内一般只有一个锥状的坚果,味同板栗。每年10月份后成熟,壳体裂开,内部坚果脱落。坚果果壳比板栗薄,吃法与栗子相同,果仁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编者注)和板栗子比起来,算下货了,在我们芷江不算什么吧,但也是我们芷江的土特产。它的一头圆圆的,一头尖尖的,只有中手指那么大点儿,山里到处都有,它的肉的颜色和味道同板栗差不多,香味浓,尤其是炒熟或蒸熟,那味道特别香。

有一天,爹挑一小担尖栗子,我背一袋尖栗子,早早从木叶溪出发,去县城卖尖栗子。当时我才十三岁,几十里远的路,背二十几斤,我算是能干的小伙子了。我爹喜欢跑小生意,山里捉到一只毛兔或打得一只野鸡,家里人是舍不得吃的,天不亮就起床,早早赶到街上卖。每次回家,总少不了要给我买两个油炸粑。日本开始炸芷江城了,他上一次街就骂一次娘:“狗日本,我通你们的娘。我们无冤无仇,怎么要开飞机来炸我们啊!”有一次,他到北街口差点送了命。日本放炸弹最凶的那几年,他再也不敢进城了。而今,芷江来了美国空军日本人白天不敢放炸弹了,他又才进城去做买卖的。美国空军帮我们抗战打小日本,爹对美国人是心存感激的。

背负婴儿妇女在市场打理蔬菜约瑟夫·德 / 摄)
A woman carrying a baby on her back was arranging her vegitable.(Photographed by Joe Day)

我们到了城北街口,就见一辆美国吉普车开来了。车在我们跟前停下,车上走下来三个美国人,我害怕地躲到爹的身后。爹是见多了外国人了,猜想美国朋友是要买尖栗子,就卸下担子,笑嘻嘻地打招呼:“哈罗!”一边招呼一边抓了两把尖栗子送到他们面前,两个美国人接了,另一个美国人微微弯了一下腰,在我的后背袋子里抓了几颗,吓得我心里“蹦蹦”跳。三个美国人尝了尖栗子,举着拇指,“OK!OK!”夸尖栗子好吃,听了“OK”说好,我才放心。爹十分高兴,对我说:“毛崽,你们天远地远地来到芷江,这一袋送给他们吧,要他们带回去,让兄弟们尝尝。”他们三人中,一个稍高一点的人,可能是个头儿,从身上摸出一把钱在数,爹指着我面前的小袋子对他们摇手,又“No No”地说,美国人明白我爹的意思,那个头儿和另外俩人英语了几句,大家都“闪开有”,感谢地点了点头。一会儿,那个头儿指着爹身边的一担尖栗子,做了一个全包的动作。我爹明白,我也明白,他们是全要了。爹准备用自带的秤,称称重量,那个头儿挥手,两个美国人上前把两担尖栗子提上了车倒进了大袋子里。我心里一惊,我爹却无事一样。正在我担心的时候,那个美国头儿从手里分了一把新崭崭的钞票递给我爹。头儿上了车,车“轰轰”开走了。

国民党炊事兵在挑选、称量红辣椒(约瑟夫·德 / 摄)
KMT KP buying red peppers.(Photographed by Joe Day)

抽水烟的商人在等候顾客(约瑟夫·德 / 摄)
Pipe smoker waiting for customers.(Photographed by Joe Day)(www.xing528.com)

芷江码头边的市场(约瑟夫·德/摄)
Market at the dock.(Photographed by Joe Day)

那次卖尖栗子,美国人给了多少钱,爹没有告诉我,要是告诉我,也记得不清楚了。但当时听爹自言自语地感叹,我是记得很清楚:这三个买尖栗子的美国人真好,把送给他们的尖栗子钱也一起开足了,还有多的呢。[1]

抗战爆发,芷江人口空前膨胀,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场也出现了价格虚涨的乱象。芷江作为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抗战重镇,巨大的物质需求推动了芷江经济的飞速发展。《芷江民报》记者易卜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他也指出,由于不少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惊人的通货膨胀,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艰难。“可是现在的情形,却不同了,她已脱去抗战以前特有的风度,披上了小型都市的外衣,人口由四万余增至十万余,街上行人,如潮如水,什么要人,什么公使,什么学权,什么队伍,不是一批一批地由此经过,就是往这里转送,房屋旅馆大有人满之患,马路是四通八达,大卡车、小包车,一九三七、一九三八新流线型交通工具,亦尽有应有,三七式、三八式轰炸机、驱逐机也不时在保卫我们领空。摩登女人、西装哥儿、丘八老爷触目皆是,吃食旅馆,如雨后春笋,成衣浴室,皆获利万倍,香烟洋货,既择善而沽,金店钟表,亦垄断居奇,市面繁荣,达于极点,物价飞腾,令人咋舌,诚开发西南登峰造极之时期也,兹列出一特就作者所觉察本年十、十一两月来市面上物价变动草拟一表,一方面可见芷江繁荣之一斑,一方面藉供关心抗战与战时社会经济党政军各机关之参考。

“本来物价一涨,是商业买卖制度,下面一个特征,用不着去非议的,无关此次抗战时期就有点不大相宜了。一则我们谈论中日战争,首先谈到日帝国主义并不足畏,而不足畏的理由就是时间长了,日帝国内物价必然上涨,必然使其人民厌战而促成军阀崩溃,我们都是喜欢议论,人家关于自己的物价狂涨影响如何,最不是应该注意的?……我们固然不希望芷江的市价,怎样去鞠躬尽瘁,却希望每一个商人同胞,都要体念国家的时艰,不要在一群难民伤兵及芷江穷苦大众身上趁火打劫,竭力榨取!”[2]

【注释】

[1]张二毛口述,蓝宇、兴奎采写,《买尖栗子的那三个美国飞行员》,田均权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junquan

[2]易卜,《闲话芷江》,《芷江民报》,1938年12月24日—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