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沅州与芷江:沅有芷兮

沅州与芷江:沅有芷兮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溪之一的潕溪(今称水)之滨,有一座芷江城。南朝陈太建七年时,以沅水命名,改武州为沅州,治所为卢阳(今芷江),此为沅州地名之始。从此后,沅州之名便和芷江相连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乾隆元年,朝廷升沅州为沅州府,同时在治地设立芷江县,芷江之名这时才出现。屈原《九歌·湘夫人》曰“沅有芷兮澧有兰”,当是“沅州、芷江”之名的出处。

沅州与芷江:沅有芷兮

五溪之一的潕溪(今称水)之滨,有一座芷江城。南北朝时,这里曾称为武州。南朝陈太建七年(575)时,以沅水命名,改武州为沅州,治所为卢阳(今芷江),此为沅州地名之始。此后,唐天授二年(691)曾将巫州(治所为龙标,即今黔城)改置为沅州,未几,改回为巫州,继又易名叙州。直到宋熙宁七年(1074),朝廷又才在卢阳地,即今天的芷江,恢复了沅州。从此后,沅州之名便和芷江相连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

水自云贵高原倾泻而下,到了今天的芷江县城。这里的周边,是一片平腴开阔的富庶之地,可以为大部队提供给养,它的战略地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历朝历代,凡进军云贵,都选择在此集结部队。洪武十四年(1381),为平定云南曲靖达理麻谋反,朱元璋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沫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前往平定。大部队就是在沅州集结,而后向云南开拔。

到了明中晚期,朝廷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贵州省施秉县东北的偏桥卫所设立了巡抚,因其后随即迁驻沅州,称偏沅巡抚。清康熙初年,朝廷移偏沅巡抚托于长沙府,直到雍正二年(1724),才改称湖南巡抚。

乾隆元年(1736),朝廷升沅州为沅州府,同时在治地设立芷江县,芷江之名这时才出现。屈原九歌·湘夫人》曰“沅有芷兮澧有兰”,当是“沅州、芷江”之名的出处。芷江产芷草。著名作家沈从文青年时代曾寓居芷江。他在《湘行散记》中,曾对芷江的芷草做过这样的记述:“沅州上游不远处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长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就是这样的芷草,成为这座古城的名称。(www.xing528.com)

宋熙宁六年(1073),朝廷命大将军章惇驻沅州屯兵,并修筑城墙。此后的朝代,又曾四次对城墙加高加固,并扩建了北门到南门的护城河。清初,洪承畴率兵在此进剿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沅州官军在此抗击叛军吴三桂,致使城墙受到严重破坏。直到乾隆六年(1741),城墙才得以修复。事实上,由于战略地位的特殊,芷江一直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控,八百多年从未间断。期间,中原地区的汉人通过各种途径来到这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特别是自元初以来,由中原通往云贵的中央驿道过境芷江,并延伸到缅甸、南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芷江成为这条国际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乾隆五十三年(1788),刑部右侍郎王昶赴云南公干,由古驿道回京,他这样记述沿途的见闻:“(七月)初九日……过冷水塘,是沅州芷江县境也……是时,湖南闻缅贡将至,灯棚戏馆,陈设甚盛。”(见王昶《雪鸿再录》)这便是当时芷江接待外宾的情景。

明中叶以后,大量外地客商来到芷江,首先便是江西人和福建人。江西客商先是做木材生意,后来从事桐油经营,他们在西正街修建了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客商来到芷江推广烟草种植,并从事烟草经营。他们在河西上河堤修建的福建会馆天后宫,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其石刻牌坊极为精美,成为芷江一道亮丽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