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兮道兮-老子略说-老子略说

德兮道兮-老子略说-老子略说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所谓“孔德”,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提到的玄德、上德。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说“常无欲以观其妙”,道之要妙,德之上品,在于“常无”“常无欲”。

德兮道兮-老子略说-老子略说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一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过去医家教徒弟总要求一气呵成念下来,不许停顿,如果能摇头晃脑念至恍恍惚惚,师长们更是高兴。所谓“孔德”,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提到的玄德、上德。孔德就是虚空大德,由于孔夫子姓孔,为避讳,古人就把有修养的人称为“大德”。至今在佛门里面,对老修行都称大德,有时出家人给在家居士写信,常常也会称呼某某大德,这是敬称、尊称,若收到这样的信函,千万别真以为自己有多大的德行。

德是啥?德就是道的特性(attributes),非道也。德更非我们日常所说的“道德”(morality)。虚空大德,是虚空大道的体现,非虚空大道本身,这一点,千古以来少有人懂。虚空大德亦非实有,故曰虚空大德,简称大德。这有点儿像《金刚经》里“佛说……即非……是名”的说法。虚空大德,从虚空大道中体现出来,从属于道。上德不德,唯从事于道,方能同于道。能体上德之人,必定是已经悟道了的圣人。他们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不求仁义圣智而一切自俱。他们不害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故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在后来的篇章里反复强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这个道理。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都是一个道理。著名的禅门故事,梁武帝见达摩所论功德之事,与老子所述如出一辙!达摩当年从广州登陆,被一生好佛的梁武帝派人接到了南京城。一见面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说,我自从当了皇帝后,印经、建寺、供僧等佛事无数,同时还做了很多善事,虽然身为皇帝,还能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梁武帝如此提问,显然是在向达摩祖师做一番marketing(促销),希望达摩祖师说他有大功德。达摩却告诉梁武帝说:“这些并没有什么功德。”梁武帝显然很不爽,于是质疑问道:“为啥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善举,是有漏的福德,与佛法所说的真正的功德相去甚远。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梁武帝见达摩祖师的故事,原文请参阅《五灯会元》)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上德无为,只是道之体现而已。所以达摩祖师才毫不客气指出梁武帝“并无功德”,并慈悲开示真正的功德是与道合真——“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一点,道家的李道纯先生也是明白人,他说:“德之一字亦是强名,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执持,凡有施舍积功累行,便是不德也。只恁么不修习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来,终身无德也。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只这两句多少分明,只是欠人承当,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学解见知,声闻缘觉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不得处,自然玄德昭着,方信无为之有益。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又云:玄德深矣,远矣。会么?咦!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见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李先生真是千古少有的明白人啊!(www.xing528.com)

大道无形、无名、无象、无状。所以大道这个东西,我们无法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知道”。人若欲体至道,唯有进入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特异功能状态,在非视非听的微妙运化中,方能窥见其真面目,彼时其象、其物、其精、其信似无而有,似有而无。在恍恍惚惚的特异光明状态下,圆陀陀、光烁烁的那个“东西”,其“象”其“物”,仿佛悠然可“见”。这就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杳杳冥冥的特异功能状态下,可睹心精圆明,普照十方,悠悠大道,可证可信。故曰:“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几句话,正是证道的高级功夫,体悟至道者,必知个中三昧!人能进入恍惚杳冥的状态,前念已逝,后念未起,念兹在兹,性体圆明,纤毫不染。正如《楞严经》所云:“心精圆明,含裹十方”,正与么时,本来面目现前,生死解脱,是何等潇洒自在!然其“境界”不可言说。我们凡夫俗子,唯有依照过来人的指引,方能找回这条来时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说“常无欲以观其妙”,道之要妙,德之上品,在于“常无”“常无欲”。医家真传里,就一个“损”字诀之!所谓“损”者,放下也!人若能“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则至道无难矣!故历代明师,总爱“折磨”徒弟,其磨性训练,其实就是“损之又损”,可惜天下可堪载道之器极少,所以不乏被“损”几回就灰心丧气错失机缘者,诚可叹也!

大道无名,老君“镇之以无名之朴”,这个纤毫不染的无名之朴,为天下之大宗师,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古无今,不增不减,老君强名之曰道,千载万劫,其名不改不去,炳然独照,卓尔不群,阅尽万象。悟道的圣者,宇宙万化,无不明了于胸,便是因为窥见了其本来面目。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读者朋友们中秋节快乐,诸事吉祥圆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