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祸福得失,老子略说-老子略说

祸福得失,老子略说-老子略说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老君才进一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前一篇文章《老子略说62——和光同尘》里,网友Chalie问:“请教先生,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得先得了才能谈放下?比如财富,比如超能力等。”——谁知道祸福的界限,其极点何在呢?

祸福得失,老子略说-老子略说

前面在解释“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时胡涂医引用了六祖大师驳斥卧轮禅师的偈语,修心同学问我说对于六祖所说的“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不太理解。卧轮禅师的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是在“有”的境界!还处于菩提有树,明镜有台的水平,所以在早已实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六祖大师看来,当然是要破斥的!“有伎俩”就说明还有个不自在的东西。“能断”就说明面对“百思想”面对烦恼还会受干扰,还无法安然、安住。对境心不起,还知道有个景在,还在“心不起”,这还是“有”,还在法执中。而“菩提日日长”,说明心中还是“有”菩提……六祖大师是过来人,当然知道这个境界“未明心地”——功夫还未到家。所以才针锋相对破斥:“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早已深明心地,远离诸相,哪里需要啥伎俩,哪里还需要去干预、去断啥烦恼呢!他老人家安然、安住于远离诸相的觉悟之中。境界来了,境界去了,心即起用,烦恼即菩提,菩提本无菩提,还能怎么长呢!六祖不愧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宗师啊!若要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丰碑,恐怕只有六祖和老子

养生修道,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忌讳”那么多“伎俩”。现在很多人开始富起来了,有钱人买各种补品拼命进补营养,身体不见得比农村老头老太太好。有些人更可怜,穷的时候吃不起,富了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怕甜的怕肥的怕腻的。农村老人啥也不怕,压根儿就没啥“伎俩”,他们有啥吃啥,简简单单生活,反而健康长寿。我自己的父母都是九十来岁的老人,每次回家看他们生龙活虎,比城里青壮年还生猛,我就想起老子的这些话。

老子接着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里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大道自然,天地生成万物也杀灭万物,各种烦恼杂念也有生有灭。所以若是圣人治国,就懂得要顺其自然,从从容容,不必“多忌讳”,而应“其政闷闷”——闷闷,就是庄子说的“闷然而后应”——默默不作声,也就是不要去干预、管理得太多、太严苛,不要对人民事事严查,闷声让民众发大财。这样施政,才能“其民淳淳”,人民才不会有啥顾忌,也不必用心机,而是敦厚淳朴地过日子。如果反过来,“其政察察”,政策多多,警察遍地,各种苛捐杂税,各种监视观察,就会“其民缺缺”——不仅生活短缺,精神品德都会随之欠缺。

事实上,“其政闷闷”,虽然闷闷然不加干预,却正是吻合大道的施政方法。同样的道理,养生修道,也不可以有太多伎俩。表面上看,统治者没有怎么施政,对有权力欲望的政客来说,这是“祸”,但是对于民众来说,却是“福”。或者说,“其政闷闷”,对于人民来说,统治者闷声不发指令不做管理,似乎政府不关心是“祸”,人民却反而可以过得踏实淳朴,这就是“福”。“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也是这个道理。(www.xing528.com)

所以老君才进一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不用解释了,万物一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在前一篇文章《老子略说62——和光同尘》里,网友Chalie问:“请教先生,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得先得了才能谈放下?比如财富,比如超能力等。”胡涂医这样回复他:“这个要看各个人的根器吧。有些人可能不得到也可以先放下,慧剑斩乱麻。更多的人可能是要先得到了才能安心。在现代社会,要放下,恐怕得先拥有。但是天道好还,要拥有,当然得先付出。欲弃先得,欲得先失,失大得大,失小得小,有失有得,不失不得。”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是不外阴阳。阴阳时时刻刻都存在变化、转化的可能。“失”有时似乎是“祸”,但是“失”中也有“得”。比如一些人炒股票输了钱,这是“失”、是“祸”,但是若懂得买卖股票的时机不对、心态不对,那也可能转化为“得”为“福”,可能一转念就懂得怎么把握时机,怎么克服贪婪,那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或者因为认识到炒股票会输钱,从此不再碰,专心实业、事业,那就有柳暗花明而蒙福的机会。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福,其实一概看作是“福”好了!遇到啥祸事,一概认为这是遇到好事,这是长福报的机会,当下就解脱。遇到啥好事啥“福”,提醒自己,这可能是陷阱是“祸”,凡事不要做太尽,这样才能真有福。比如你出差在外,有个美女无故找你搭讪,你可别认为来了艳福,最好告诉自己这可能是“艳祸”,能避就避,这才是有道之士。咱们这次也玩了一把“双十一”,很多人听说可以半价加优惠支付明年的费用,知道“福利”来了,赶紧买买买。你怎就不想想这可能是“祸”呢!且不说你可能办理不了签证或者不被录取,早早把费用交了,万一参加不了呢?再说,难道你就这么放心“占”胡涂医的“便宜”?

太上深知人性的弱点,他老人家不无幽默地反问:“孰知其极?”——谁知道祸福的界限,其极点何在呢?

“其无正!”——其实也没有一个“正点”——一个明确的分界线或极点。天地万物就是这样阴阳互根、祸福相依。这种转化,或正或奇,或善或不善,其实并没有一定的界线。好比把正在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杀了,这是正是奇,是善是妖呢?杀人本来是“妖”是“奇”是不正不好的,但是杀了一个坏人救了许多人,这怎么算呢?所以只能说“其无正”。好事有时可以变坏事,坏事也可能变好事,一切看发心!所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多么重要啊!这就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可惜我们凡夫“人之迷,其日固久”,痴迷得太久太久了!我们总痴迷于各种执着各种极端各种不安分之中。

所以圣人处事端方正直,却没有棱角可以伤人,是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清正廉明却不会因其高洁而削别人面子,这就是“廉而不刿”。正直厚道,说话公是公非,因而不会让人觉得太过直接太过放肆,这就是“直而不肆”。哪怕光彩照人,也不露锋芒,不会瞎晒朋友圈亮瞎微信好友的眼,这就是“光而不耀”。这一章,正是呼应了上一章的“和光同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